以黑龙江省为例,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农户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及地理学等理论,综合3S技术、农户调查、数理统计及地统计学方法,从农户耕地利用行为角度切入,揭示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过程机理和驱动机制;借助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及其他辅助数据,模拟农户行为要素、土壤、气候、统计单产及作物生产潜力等要素的空间分布;构建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分析耕地质量的空间特征及变化。从时空差异角度,研究农户行为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规律,揭示农户行为、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的互动机制,为制定合理的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目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农户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及地理学等理论,综合3S技术、农户调查、数理统计及地统计学方法,从农户耕地利用行为角度切入,探讨了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过程机理和驱动机制,模拟了农户行为要素、土壤、气候、统计单产及作物生产潜力等要素的空间分布,构建了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了耕地质量的空间特征及农户行为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规律。.取得的科研进展包括:对农户种地积极性影响最大的四个因素分别是是作物产量、作物纯收益、新品种与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补贴与引导政策。农户作物选择主要受作物纯收益影响,其次为农业补贴与引导政策。采用样条插值法对气候要素进行了空间模拟;基于土壤类型和其他辅助变量,利用协同克里格估值方法对土壤养分数据进行了空间模拟。采用权重系数法对农户施肥量进行了空间模拟,采用GWR和权重系数法对单产进行了空间模拟。从自然环境,农户行为与生态环境三个层次,分别建立耕地自然质量、耕地利用质量以及耕地生态质量指标体系,分层次评定了黑龙江中部地区的耕地自然质量、利用质量以及生态质量。利用地统计学理论、GIS空间分析、趋势分析法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从时空分异角度分析了近25年来黑龙江省中部土壤有机质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与21世纪初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运用 C-D 生产函数,测定了黑龙江省农业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程度;采用 GWR模型,分析了县域各投入要素对单产影响的空间分异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已发表标注本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16篇,其中SCI收录2篇,SSCI收录2篇。正在培养研究生4名,指导了本科生5名;其中,指导的本科生曹祺文作为第二作者分别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5))、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22(9))、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4,13(7),SCI)各发表一篇论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农地确权、调整经历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机理与实证
京冀平原区耕地集约利用差异及其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基于农户行为
刘易斯拐点背景下耕地细碎化与农户非农劳动供给和粮食供给
粮食价格调控与市场反应机制研究:基于农户与粮食企业行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