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传统匠作系统演变与传承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51008278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0.00
负责人:沈黎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批准年份:2010
结题年份:2013
起止时间:2011-01-01 - 2013-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黄滋,张喆,陈雄,戴妙娴
关键词:
技艺营造文化江南地区匠帮匠作
结项摘要

江南传统匠作系统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地方匠作系谱的重要内容,对江南传统匠作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项目将从江南地区的传统匠帮入手,分析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香山帮、东阳帮和徽帮的形成和流变,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各自特征。本项研究将引入建筑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和成果,探索性地从匠帮活动中分析地域经济发展和建筑文化传播之间的关联,揭示江南地区传统匠作系统的内涵与外延。本研究将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抢救性地整理江南传统建筑的营造文化和技术,并且将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该项传统匠作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性,为怎样传承该系统提供科学依据。在基础研究完成之后,本研究还将深入研究在匠作系统演变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传承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营造技艺,又如何从整个匠作系统的角度下探讨匠作传承。

项目摘要

我国在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中过去一直侧重于古建筑物质层面的保护,在建筑史研究中也相对更重视对建筑实物遗存的本体研究,对于创造了这些建筑遗产的工匠及其营造活动比较忽视。由于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引入,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因而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工匠的研究也日益增加。“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也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江南传统匠作系统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地域建筑传统,所以中国以木结构榫卯技术为核心的建筑体系并没有一个单一的面貌,而是包含了多个特色鲜明的地域营造技术传统,以及经过提炼和规范的官式建筑营造系统。南宋以来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鼎盛,江南传统匠作系统对明清官式建筑系统影响很大,遂成为中国地域传统营造系统的重要一支。传统营造技艺本身是无形文化遗产,但是技艺的成果却是物质文化遗产,建筑遗产实物和营造技艺是密切相关、相互印证的两个方面。因此,以工匠为核心,从文献、实物、工匠三个方面相互印证,研究营造技艺和文化,从而全面解析一个匠作系统是研究传统营造的新方法。江南传统匠作系统中有很多小的匠帮,其中最重要的是 “香山帮”、“东阳帮”和“徽帮”。“香山帮”是以苏州为中心,主要影响太湖流域的工匠帮派,因工匠主要来源于苏州香山一带而得名。建筑普遍采用山墙中柱落地、明间抬梁式的混合做法,厅堂梁架主要有“扁作”和“圆作”两种,建筑中多用“轩”,式样繁多。姚承祖所著《营造法原》是香山帮营造技术的重要总结。“东阳帮”以东阳工匠为主,主要影响浙中金衢盆地,以木雕发达而著称,近代影响及于海外。建筑构架富于穿斗特征,明间多采用插梁式,具有“肥梁胖柱”的特点,有特色构件“猫儿梁”,檐下牛腿等处雕刻丰富。“徽帮”以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为中心的古代徽州地区为主要影响区域,构架也多采用明间局部抬梁的穿斗构架,月梁做法和香山帮明显不同,为冬瓜梁样式,穿枋、阑额也常常采用这种形式。这三个匠帮的技术特点既有共通的地方,也有明显的区别,都有砖、木、石三雕的技艺,但是又各自反映出各地文化的特性。从构架的穿斗结构特征和施工工序上看,徽帮与东阳帮更加接近。从相互影响来说,徽帮对香山帮影响比较大。从目前的技艺传承现状来说,三者都面临人才凋零的困境。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资本驱动的新型互联网营造系统初探

基于资本驱动的新型互联网营造系统初探

DOI:
发表时间:2016
2

紫禁城古建筑土作技术研究

紫禁城古建筑土作技术研究

DOI:10.13204/j.gyjzG20052404
发表时间:2021
3

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DOI:10.16535/j.cnki.dlhyxb.2020-072
发表时间:2021
4

氮肥和密度对胡麻水分、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氮肥和密度对胡麻水分、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0.03.21
发表时间:2020
5

阿克苏河流域地名文化景观分布特征及成因探析

阿克苏河流域地名文化景观分布特征及成因探析

DOI:
发表时间:2023

沈黎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英石叠山匠作体系及其技艺传承研究

批准号:51908227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李晓雪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基于匠作体系的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

批准号:51508207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成丽
学科分类:E0801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浙北地区南宋名园历史源流、造园匠意及传承研究

批准号:51508514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鲍沁星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北京传统村落风貌特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批准号:51278023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欧阳文
学科分类:E0801
资助金额:8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