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微生物岩是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在浅海环境中形成的一套特殊的碳酸盐沉积。微生物岩以产丰富的微生物化石为主要标志,同时保存有种类单调的介形虫、腹足类和有孔虫等。最新研究发现,除了上述这些生物化石外,微生物岩中还产丰富的蠕虫虫管化石。这类化石在微生物岩内表现出"灾后泛滥种"的特征。作为大灭绝后仅存的少数多细胞生物化石,蠕虫虫管的发现为研究二叠纪末的生物灭绝和残存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微生物岩中蠕虫虫管类型单调,但由于虫管的形态与环境的缺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虫管化石的形态学研究将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浅海的古生态环境提供新的参数。此外,华南不同剖面及同一剖面的不同层位中,蠕虫虫管化石的发育情况也不相同。因此,虫管化石在地层中的产出序列及其与碳酸盐微相关系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大灭绝后浅海环境的变迁过程。
“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微生物岩中的蠕虫虫管化石及古生态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完成项目计划设计研究内容,达到了项目预定目标。标注项目文章8篇,其中6篇SCI,1篇中文核心。所有论文均与项目主体研究内容相关,论文涉及蠕虫管化石、微生物岩内分子化石和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微生物岩沉积环境等内容。全面的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微生物岩中的蠕虫虫管化石、微生物岩内生态系统以及其生长的环境进行了研究讨论。项目研究发现,微生物岩除了保存有种类单调的介形虫、腹足类、和有孔虫等生物化石外,微生物岩中还产丰富的蠕虫虫管化石,包括Microconchus sp., M. aberrans,和 Helicoconchus elongatus。这类化石在微生物岩内表现出“灾后泛滥种”的特征。作为大灭绝后仅存的少数多细胞生物化石,蠕虫虫管的发现为研究二叠纪末的生物灭绝和残存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微生物岩中蠕虫虫管类型单调,但由于虫管的形态与环境的缺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虫管化石的形态学研究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浅海的古生态环境提供新的参数。与二叠纪末生态系统不同,灭绝后蠕虫虫管所在的微生物岩生态系统变化说明了海洋生态系统在大灭绝事件后多次坍塌。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抗生素在肿瘤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微生物岩中的介形虫动物群及其古生态学研究
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相碳酸盐岩成岩记录研究
华南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疑源类分布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研究
新疆北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植物与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