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是我国生态修复与重建的重要举措,是一种以人为干预为主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客观评估这种变化的减蚀减沙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阐明其作用过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退耕还林工程规划以及后续区域管制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研究选择位于云贵高原中部的滇池流域为研究靶区,利用同位素(137Cs 、 210Pbex和7Be)示踪、正构烷烃碳分子组合特征与先进的单体碳氢同位素技术的结合研究,深入探讨退耕还林对土壤侵蚀产沙的响应和影响机理,阐明流域退耕还林侵蚀产沙对生态环境(特别是氮磷流失对水环境)的影响,同时根据源地土壤和集水区沉积物中137Cs、210Pbex、7Be同位素和正构烷烃碳分子组合特征与单体碳氢同位素含量变化,利用混合模型,确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裸坡地、农耕地、植树造林地等)和林地龄组(幼年、中龄、近熟、成熟和过熟林)的相对产沙量,评估退耕还林工程的减蚀减沙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是我国生态修复与重建的重要举措,是一种以人为干预为主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客观评估这种变化的减蚀减沙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阐明其作用过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退耕还林工程规划以及后续区域管制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研究选择位于云贵高原中部的滇池流域为研究靶区,利用同位素(137Cs 、210Pbex和7Be)示踪、正构烷烃碳分子组合特征与先进的单体碳氢同位素技术的结合研究,深入探讨退耕还林对土壤侵蚀产沙的响应和影响机理,阐明流域退耕还林侵蚀产沙对生态环境(特别是氮磷流失对水环境)的影响,同时根据源地土壤和集水区沉积物中137Cs、210Pbex、7Be同位素和正构烷烃碳分子组合特征与单体碳氢同位素含量变化,利用混合模型,确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裸坡地、农耕地、植树造林地等)和林地龄组(幼年、中龄、近熟、成熟和过熟林)的相对产沙量,评估退耕还林工程的减蚀减沙效益。. 本项目执行情况较好。发表论文51篇,其中SCI收录20篇,EI收录4篇,国内核心刊物30篇。培养毕业2名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研究生。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黏结试验研究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侵蚀产沙响应示踪研究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侵蚀产沙过程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及其尺度变异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小流域侵蚀过程和营养元素循环影响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滇池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对侵蚀产沙响应的多同位素联合示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