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构成了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重要构造边界。在新生代晚期,龙门山断裂带除了存在强烈的逆冲挤压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右行走滑作用,沿断裂发育大量不同规模的水系位错。涪江上游段穿过北川-映秀和灌县一安县逆冲断裂,在穿过北川-映秀逆冲断裂时水系因受断裂控制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形成了一小型山间盆地,目前对其沉积记录的研究较少,缺乏与构造作用相关的晚新生代盆地沉积记录的精确测年数据。在穿过灌县一安县逆冲断裂时在江油东北形成了较明显的武都小盆地,盆地沉积记录下了涪江上游的演化历史和对龙门山断裂带构造作用的响应。通过对江油武都盆地冲积扇向西迁移的沉积特征及其年代精确的研究,对揭示涪江上游河流演化与龙门山隆升历史及断裂带走滑作用发生的精确地质年代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定量研究隆升作用与河流下切、活动构造与地貌、水系变迁与沉积记录间的响应关系等重要科学问题。
课题自2011年开始工作以来,每年按照年度计划对研究区年代样品进行了考察与取样分析。通过对采集的第四纪年代学样品和新生代沉积岩的古地磁样品和河流阶地沉积样品进行OSL、Al-Be埋藏年代进行测试分析,确定河流演化对构造的响应及河流错位的精确时间。在永胜砖厂处所得测年数据为1.734Ma,另一处所测得的年龄数据为0.538Ma,经课题组分析及举行相关的学术研讨,专家们认为所获得的数据总体是可信的,但也有部分可能是埋藏原因,所得的测年数据较小,需要进行二次采样分析比对,该成果已在第五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宣读,也与与会专家进行了交流讨论。会后课题组及部分专家进行了二次采样及送样分析,样品正在美国相关实验室分析过程中。对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和灌县-安县逆冲断裂及期间的盆地和涪江河流演化进行详细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进行解译和分析。.对龙门山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和灌县-安县逆冲断裂及其间的以武都盆地为代表的盆地在课题研究期间进行了野外考察及取样,确定自右旋走滑运动开始以来的长期累积错位。考察发现涪江现代冲积扇均表现为北边较长的不对称扇形,其延伸方向与现今涪江流向不符,是由于与沉积作用同时发生了断层走滑作用,使得最早的废弃冲积扇扇顶相对于现代冲积扇顶部向北东方向走滑了4km左右,废弃冲积扇都经历明显的构造抬升过程,DEM数据显示最早的废弃冲积扇表面已高出现今冲积扇达一百多米,说明新生代以来灌县-安县断裂逆冲作用较为强烈。.对涪江切穿灌县-安县逆冲断裂时在江油县武都镇附近形成的三个小盆地的第四纪沉积充填物质通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的精确分析和野外构造及地质填图,基本上恢复了这些第四纪地质体、地形和地貌特征的错位距离,通过现时所获得的测年数据计算了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和灌县-安县逆冲断裂以及涪江的走滑速率约为2.307mm/a,从而确定涪江的演化对构造的响应关系。.经费支出主要用于野外考察租车等日常研究支出、参加学术会议和专家合作考察及学术交流支出,经费使用按照预算进行。由于部分实验尚未付费及版面费尚未提交,经费出现部分剩余。.目前在本课题的支持下,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完成了三本专著的参编,两本已经出版,一本正在印刷中,已经发表文章5篇其中核心三篇,另有2篇SCI文章尚在审稿中,部分成果会随后出版。在本课题的支持下,已毕业硕士研究生4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11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基于余量谐波平衡的两质点动力学系统振动频率与响应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藤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龙门山构造带南段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青海湖邻近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地演化
青藏高原东南螺髻山晚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历史与构造响应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区域构造地貌和黄河水系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