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lambda是2003年发现的干扰素超家族,2006年Contoli等发现其与病毒诱发哮喘发作有关。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这类干扰素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尚未进行过系统研究,对其促炎机制了解更少。我们已经完成了系统研究干扰素-lambda在过敏性疾病中作用的准备工作并得到了一些可喜的实验结果。本项目将应用蛋白组学、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双标、定量PCR、sIgE检测、分子克隆、蛋白表达、小白鼠过敏模型、肥大细胞激发试验、LSM 5 LIVE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项技术;通过分析①哮喘、过敏性鼻炎患者IFN-lambda的表达变化②中国人群的美洲大蠊主要过敏原蛋白谱及其过敏原决定簇③IFN-lambda对过敏原诱导的肥大细胞Toll样受体表达和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④IFN-lambda对小白鼠过敏的干预作用阐明该类细胞因子在过敏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理解过敏的发生提供新的信息。
肥大细胞是过敏性疾病的初始效应细胞,只有肥大细胞激活释放出炎症性介质过敏的临床表现才会发生。病毒、细菌感染诱发或加重哮喘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被称为内源性哮喘,以便区别由过敏原诱发的外源性哮喘。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鼠肥大细胞表达全部13种Toll样受体(TLR),而TLR又是人体识别侵入的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最重要的受体,因此为揭示病毒、细菌感染诱发或加重哮喘、过敏性鼻炎提供了分子基础。干扰素-lambda(IL-29)是2003年发现的干扰素超家族,由于其具有抗病毒及加重哮喘的双重作用,因此本课题探讨了干扰素-lambda、TLR、肥大细胞间的关系。.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原定计划,主要科学发现如下:.1.发现哮喘患者在花粉浓度高的季节血清IL-29水平增加,而且IL-29能通过激活多种肥大细胞受体介导Th2类细胞因子释放,或者通过激活CD14+细胞分泌IL-6和肿瘤坏死因子,进而积极参与哮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发现IL-29能通过其受体诱导免疫耐受,从而参与肠道炎症反应。.2.鉴定出美洲大蠊Per a 7是主要过敏原,而Per a 5是次要过敏原,为蟑螂过敏原的防治提供了新的信息。并且发现重组美洲大蠊主要过敏原Per a 7能够通过下调肥大细胞TLR9的表达来抑制Th1类细胞因子IL-12的分泌。由于IL-12本身具有抑制Th2类炎症反应的作用,它的减少会使这种抑制作用减弱,从而间接促进过敏反应的发生。发现美洲大蠊过敏原Per a1为主要过敏原,它能通过上调肥大细胞蛋白酶活化受体(PAR)-1、2、4表达和IL-4、IL-13分泌促进过敏反应的发生。 .3.率先提出过敏性疾病是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介导的一组疾病,而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只是其中的一个亚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过敏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新程序,纠正了近30年来人们认为“特异性IgE检测是过敏性疾病实验室诊断金标准” 的认识偏差。.4.通过分析宿主天然免疫细胞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或者损伤相关分子模式的异常识别与疾病的关系,提出TLR介导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髓样分化蛋白(MyD8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分子TRAF3和TRAF6都有可能成为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上调IFN基因刺激物(STING)或许能作为cGMP合酶(cGAS)-催化反应产物疫苗的治疗靶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基于数据挖掘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用药规律探讨
基于肠道微生态的特应性进程机制探讨
直喷式汽油机缸内涡量场的本征正交分解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固有淋巴样2型细胞表达Toll样受体2/4直接识别过敏原参与哮喘发病的机制研究
免疫细胞Toll样受体信号对炎症和肿瘤发生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乙肝表面抗原抑制Toll样受体9介导的浆样树突状细胞分泌干扰素-α的初步研究
IL-29对肥大细胞蛋白酶激活受体表达和Th2类细胞因子释放的调节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