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加剧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现象被理论界概括为"空间平等与动态效率的两难冲突"。 本项目以空间平等与动态效率的两难冲突为核心,沿着"产业集聚- - 经济增长- - 地区差距- - 公共政策"的分析思路,通过将政府公共政策引入Baldwin & Forslid (2000)空间- - 增长整合模型,系统研究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政策在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中发挥的作用及其传导机制,解决最优政策时序和最优政策组合问题。同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建立省际面板数据库,在控制省份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中央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基础设施投入和教育投入等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空间平等的效果进行评估,为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本项目以空间平等与动态效率的两难冲突为核心,沿着“产业集聚—经济增长—地区差距—公共政策”的分析思路,对开放政策与产业集聚以及一体化政策与产业集聚进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政策在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中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本项目研究的重要发现为,从国际比较来看,无论是从产业空间集中程度还是从城市规模分布来看,中国的经济集聚程度都算不上高,因而在中国控制经济集聚程度是缺乏效率的。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追求的目标不应该是总量上的平衡,而应注重人均意义上的平衡。因此,中国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劳动力跨地区自由流动。同时,中国政府旨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以及对中西部地区给予的各项扶持措施,与其把钱投在物上,还不如把钱投在人上(包括医疗和教育等),以促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增加劳动力的流动能力。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基于公司行业结构的哈尔滨跨区域联系网络分析
局域政策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开发区与产业集群互动的理论模型与政策评估
基于产业集聚机制的我国新动能培育与产业集聚政策协调研究
要素流动、集聚租金与税收竞争——基于NEG和SCGE的理论模型与政策评估
城市集聚与经济增长- - 新经济地理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