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lzheimer病(AD)患者脑中,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是神经原纤维缠结(NFT)的主要成分。目前所知,除tau外尚有20余种物质参与了NFT的构成。因此,了解在疾病不同阶段与tau相互作用的物质种类,将有助于了解NFT的形成机制,也为如何阻断NFT形成提供线索。本研究以神经元异常细胞周期再进入(Re-entry)小鼠为模型,该小鼠表现了几乎所有AD病理改变。我们在该小鼠生长的不同时期,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将tau沉淀下来,然后通过蛋白电泳和质谱分析,最终确定在疾病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与tau相互作用的物质,不同时期与tau相互作用的物质串联起来就构成了NFT的动态形成过程。此外,检测神经元细胞周期再进入所引起的神经元细胞周期的后续改变,分析此变化在tau转变成为NFT中的作用。该研究将可能为AD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也将为在AD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该疾病采取不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新型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对tau蛋白磷酸化及对痴呆模式动物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在细胞层面,我们发现,艾司西酞普兰可以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在多个磷酸化位点(丝氨酸199、202、214、396)降低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但使用右旋艾司西酞普兰及5HT1A受体激动剂并不能降低tau蛋白磷酸化,通过对激酶及酯酶活性的检测(活性位点的测量)发现,在这个过程中,GSK-3β活性是降低的,而PP2A活性无明显变化,同时,艾司西酞普兰可以增加BDNF表达。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新型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可以降低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对GSK-3β活性调控实现的,并不是通过其传统经典途径5HT1A受体起作用的。. 根据细胞学研究结果,我们进一步探讨了艾司西酞普兰对痴呆模式动物认知功能的影响,我们结果发现,痴呆模型鼠存在认知功能的下降,并无抑郁及焦虑情绪障碍,但艾司西酞普兰可以在多个磷酸化位点明显降低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并可以改善痴呆老鼠的认知功能。通过对激酶及酯酶活性的检测(活性位点的测量)发现,在这个过程中,GSK-3β活性是降低的,而蛋白激酶Akt、蛋白激酶Erk1/2活性无明显变化。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艾司西酞普兰可以降低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并改善痴呆老鼠的认知功能,而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对GSK-3β活性调控实现的,艾司西酞普兰可以作为AD治疗的候选药物。.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西酞普兰对孤养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我们结果发现,孤养鼠存在焦虑样情绪障碍,同时伴有认知功能的下降,但西酞普兰不仅可以改善其焦虑样情绪障碍,同时可以改善其认知功能。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复制Alzheimer样神经原纤维缠结动物模型的研究
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在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JIP1通过蛋白结合互作调控tau蛋白磷酸化及神经纤维缠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人Tau蛋白纤维结构传递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