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基于物流链的视角,从全球和中国尺度,以港航企业为切入点,分析物流网络整合对港口体系发展的影响机制。重点选择全球前20位航运企业和前10位码头企业,刻画港航企业的物流资源整合内容与过程,分析其整合模式及产生的各类效应;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遴选关键的空间效应,以港口为中心,从海向和陆向系统刻画港航企业的码头网络、航运网络和内陆腹地物流网络,揭示其物流网络的拓展规律与重点区域及组织模式;然后,选择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重点案例区,通过航运网络重组、投资重点转移等港航企业行为,解析对港口职能、港口关系、港口增长和港口区域化的作用过程,揭示港航企业的物流网络整合对港口体系发展的影响机制。以此,通过单要素-港航企业的角度,综合集成港口发展的海陆机制与全球化机制,科学认知港口体系发展的规律与机理,丰富港口地理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为我国港口建设与港口体系的优化提供科学指导。
本项目基于物流链的视角,从全球和中国及区域等若干尺度,以港航企业为切入点,分析以“港航”为核心的物流资源整合对港口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港航物流资源整合已成为港口发展的重要机制,促使港口发展的自我掌控能力下降。围绕港口的海陆物流资源持续进行整合,超级综合物流承运人产生,通过兼并收购等各种途径构建规模不一的全球码头网络,不断调整航运网络,形成“港航合一”,码头市场和航运市场日益向少数港口集团和航运联盟集中,港口功能类型和使用机制不断分异分化,枢纽港演化进程加快,港口发展的本地化机制弱化。陆向腹地物流网络不断重组,道路网从传统内陆导向模式向海港导向模式转变,形成覆盖不同尺度的物流企业网络与内陆配送网络,各种类型的港口整合持续推进,协调配置各种物流职能,港口-腹地关系更加复杂,沿海地区产业从“港口-内陆腹地”模式演变为“港口-海外腹地”模式;海上航运网络与内陆腹地物流网络形成高效的轴辐喂给系统,中国港口逐步融入全球主干网络;国际港航企业投资建设港口码头并形成不同规模的码头网络,加速港口泊位的利益主体分异,促使港口竞争码头化和网络化。中国港口发展区域分异明显,珠三角处于边缘挑战阶段并从深圳向广州扩散;长三角处于离岸枢纽阶段,洋山与上海形成明显“约束-优势”对比,重组了航运网络与重构了港区功能空间系统;能源资源分布与消费空间错位促使港口成为煤炭专业化海陆物流网络的核心节点,铁水联运促使港口职能分异,而以水运为载体的综合交通走廊促使港口体系与物流组织“分流”与“喂给”机制共存。本项目通过港航物流资源整合的角度,综合考察了港口发展的海陆机制与全球化机制,丰富了港口地理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资本品减税对僵尸企业出清的影响——基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的自然实验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港航企业整合的港口体系空间重构模式与机理: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城市尺度港口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网络研究——以上海、南京和宁波等港口城市为例
港口物流网络时空演变模拟及规划支持系统研究
共享腹地港口群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复杂性及优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