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病率及求治率逐年增加。本课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原有研究基础上,从环境、社会因素、体质、中医四诊信息、分子生物学指标等方面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发病特征的研究,结合中医体质量表,并针对临床证候存在的兼夹、轻重等问题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不同因素下POP的易感性及其与发病的严重程度、发病部位的相关性,分析POP发病的体质特征及POP证型规律;并进一步基于胶原纤维降解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蛋白、mRNA表达水平多个靶点研究盆腔器官脱垂气虚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分析气虚积分及其兼证、病位的不同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性,为临床POP的中医防治、预后判断提供依据,降低发病率、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课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盆腔器官脱垂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因素对发病影响。并采用证素辨证及证素积分的方法,研究POP病性、病位证素等各个病理因素的轻重和证候特点,分析不同体质、证素与各指标的差异性。分析不同气虚积分及兼证、病位证素不同与脱垂严重程度及其胶原纤维降解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性。项目总体按计划进行。课题完成情况:①研究分析了POP的发病特征; ②研究盆腔器官脱垂气虚证的病位、病性特点;③研究盆腔器官脱垂气虚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取得成果:1.已正式刊出论著4篇,其中SCI1篇,国家级核心期刊2篇,省级期刊1篇,大会交流论文1篇。2.培养研究生4名(已毕业2名),博士生1名。.本研究科学意义主要有:1.首次将盆腔器官脱垂社会人口学特征与盆腔器官脱垂的证素辨证相结合,较全面阐述中医相关发病因素。2.探讨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医证素分布及兼杂特点,进一步明确了盆腔器官脱垂的兼杂、轻重情况,病情的不同阶段其证的演变特点,补充了传统辨证中对于盆腔器官脱垂肝郁、气滞病理认识的不足,丰富了POP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3.本课题首次基于胶原纤维降解途径中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多个靶点研究盆腔器官脱垂气虚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分析气虚分级及其病位证素的不同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丰富了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医内涵,为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探讨盆腔器官脱垂气虚证本质提供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机制和遗传易感性研究
盆腔器官脱垂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盆腔器官脱垂盆底组织特异表达miRNAs的功能及调控机制研究
子宫悬吊组织在女性盆腔器官脱垂中的生物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