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一种高度致死的人兽共患病,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项目将运用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法和技术首先对狂犬病毒流行株进行分析,找出与当前动物用疫苗株的差异,对优势毒株进行全毒株测序,分别克隆N、P、M、L、G基因。在已建立的狂犬病毒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基础上,构建以流行毒株为骨架的N、P、M辅助质粒。以Hep-flury全长感染性克隆为基础,分别置换流行毒株的N、P、M、G、L基因,拯救含有流行毒株N、P、M、G、L基因的狂犬病毒,并对重组病毒进行致病性、免疫原性、细胞适应性、离心移行规律进行研究,定位病毒致病性、免疫原性、细胞适应性和离心移动的关健基因,筛选获得免疫原性好、致病性低、细胞中稳定繁殖的狂犬病疫苗候选株,建立狂犬病毒流行株CZTT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该项目的执行,对弄清我国狂犬病流行毒株的致病性、建立我国狂犬病的防控体系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理论价值。
为了解析猪源狂犬病病毒(GD-SH01)的来源及与国内其它流行毒株的关系,我们对该病毒及全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F1、F2和F3代病毒接种乳鼠后分别于14d、9d和7d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F4、F5代病毒接种乳鼠后5d也表现出神经症状,第7d全部死亡。F5代病毒接种于6周龄昆明成鼠,能致鼠死亡。病毒接种于细胞,第四天病毒滴度达到最高(1.0×104FFU/mL)。将GD-SH01注射于6周龄和2周龄昆明系小鼠,第一天在2周龄昆明系小鼠脑内可检测到GD-SH01的核酸,第二天在2周龄和6周龄小鼠脑内也可检测到GD-SH01株的核酸。测序结果显示,N、P、M、G、L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一致性与湖南、广西的街毒相近。.为了系统地分析基因对狂犬病病毒功能的影响,我们拯救获得了街毒单基因以及全基因替换的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shN、rHEP-shP、rHEP-shM、rHEP-shG、rHEP-shL和rGDSH,建立了街毒的反向遗传技术平台。结果显示, GD-SH01的N或L基因替换后, rHEP-shN、rHEP-shL的复制能力明显强于亲本HEP-Flury,而替换P基因则导致重组病毒复制能力降低。替换N、M、G、L基因的重组狂犬病病毒的致病力均强于HEP-Flury,而替换P基因的rHEP-shP毒力明显减弱。全基因和G基因替换的rGDSH、rHEP-shG与亲本野毒株GD-SH01一样,可对成鼠致死。病毒扩散实验表明,各重组病毒在BSR细胞上的扩散明显比NA细胞慢。rHEP-shM、rHEP-shL的荧光斑点形成速度明显大于HEP-Flury。对成鼠的免疫实验表明,强毒P 基因对免疫后第一周抗体的产生至关重要。免疫后第二和第三周,虽然所有病毒诱导的抗体水平均超过3.0 EU/mL,但仍以rHEP-shP和rHEP-shN为最。研究还发现,街毒GD-SH01可诱发感染细胞的自噬,并且与M蛋白关系密切,但与病毒的繁殖无直接关系。.我们利用已建立的狂犬病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拯救获得了M基因分别重排至2和4位的重组病毒N1M2及N1M4。结果显示,在BSR细胞2个重组病毒的复制能力比亲本毒株弱。但是在SK细胞,三者之间多步生长曲线基本一致。扩散实验显示,在极低的MOI条件下,无论在BSR细胞上还是在SK细胞,两株重组病毒的扩散能力都明显弱于亲本毒株。用荧光定量P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伪狂犬病毒基因组的时空表达与潜伏感染的关系
动物狂犬病病毒基因疫苗研究
伪狂犬病毒基因疫苗研究
中国狂犬病病毒基因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