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心理弹性儿童经历创伤仍能保持良好心理机能。心理弹性可能有遗传和脑功能基础,受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心理干预可以提高儿童心理弹性。本项目通过大型流行学调查筛查出高心理弹性和低心理弹性组儿童,选择对常见心理病理影响较大的5-HT、NT递质系统等基因位点,进行基因多态性研究,寻找心理弹性的关联基因或基因组合;对高心理弹性和低心理弹性儿童做fMRI研究,重点检查比对海马、杏仁核、前额皮层等脑区的结构和功能,考察其创伤后的变化和代偿,并追踪心理弹性发展对脑功能的影响,探讨心理弹性发展的脑功能机制;进一步研究遗传、脑功能和社会心理因素(应激、支持系统、行为抑制气质、社会认知、应对策略、利他主义等)的交互作用,系统考察心理弹性的"生物-环境-心理"机制;研制并追踪心理弹性发展方案的疗效,探讨促进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策略,为创伤后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探寻新的依据和操作策略。
5.12地震后,我们对极重灾区2500余人的青少年样本、3000余人的成人样本、200余人的丧亲人群和中山市1500余青少年进行了3年追踪研究和服务,系统探讨了创伤事件、继发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资源、家庭养育风格、感恩心理和利他主义、应对风格等和心理弹性、创伤后心理病理的交互关系和变化转归;首次提出并验证了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需采取不同的感恩心理和应对技能干预策略;揭示了女性比男性创伤后首发心理问题较高而修复较快的心理社会机制;首次基于组基轨迹模型提出了不同人群创伤后心理问题的变化转归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已经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2013,SCI/SSCI IF=5.8), PLoS ONE,2012 SCI IF=4.1),J. Traumatic Stress(2010 & 2013;SSCI IF=2.8), SPPE( 2014, SCI/SSCI IF=2.8), 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国内外顶级期刊。收集了大量家系遗传与脑功能资料,并将有系列更高影响的研究报告发表。研究发现了创伤后心理病理的发生有一定家系聚集性,正对实证家系研究的数据进一步整理分析,并对生理因素(如遗传、神经递质和内分泌、脑功能)和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进行离析并探究其交互作用和变化转归,预期产生更有突破性的成果。.基于长期的创伤机制研究和心理服务,研发了“心理弹性发展方案”,通过操作和改善可控的环境变量和心理变量,使创伤事件转化为“接种”事件,发展心理弹性,提升心理免疫力。该方案已在四川受灾青少年人群和广东长期处境不利人群试用,受益人群已经超过7000人,疗效显著且巩固,准备进一步检验疗效后出版手册推广应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儿童心理弹性的生物学、社会心理因素及促进心理弹性发展的队列研究
壮汉双语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追踪研究
艾滋孤儿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性干预研究
护士职业群体共情疲劳的发生发展及其心理弹性作用机制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