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部地区三线建设的建成环境及其意义的表达与遗产价值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51778252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1.00
负责人:谭刚毅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批准年份:2017
结题年份:2021
起止时间:2018-01-01 - 2021-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贾艳飞,周钰,徐利权,程婧如,陈芊,张凤婕,万涛,刘袁芳,白廷彩
关键词:
三线建设建成环境意义的表达遗产价值单位
结项摘要

The Third Front, built in the mountains and the wilderness of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4-1980, is China's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and so on. It is a transfer of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and authentication of times. The item studies the built environment of the Third Front in central China by integrating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reveal the process of their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paradigm, depicting the progress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alyze their forms,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meaning and information coding. The research item regard "Danwei" (Work Unit) of Third Front as an important type of contemporary urban and rural settlement and the carrier of collective life,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prototype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welfare regimes, social will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ition Period. The research would fill the blanks in the research of modern history of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in New China. Then define and evaluate the values of various architecture, industry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the Third Fronts, 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claims as modern heritage. 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contribute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system of modern heritage, and promote the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of the newly-developing modern heritage. The project not only would initiate in many research fields, but also would be urgent and perspective, so that result in the adaptive reuse of the Third Fro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1964-1980年间在我国中西部深山荒野中进行的“三线建设”是我国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等建设,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转移和时代的鉴证。研究拟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聚焦我国中部地区三线建设的建成环境,还原其规划建设过程和实践范式,描绘当时国家和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建成环境的形态、意义表达的线索、体系和“信息编码”。将三线建设的“单位”作为当代重要的城乡聚落类型和集体生活方式的载体,并置于转型期的背景下展开空间形态、类型风格、材料技艺与福利制度、社会意志等方面的关联性研究,填补中国规划发展史和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的空白。进而对三线建设的建筑、工业和非物质文化等类型的遗产进行分析和价值评估,探索现代遗产的评价标准和申报的可能性。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新兴的现代遗产的研究和保护。项目不仅在众多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紧迫性和前瞻性,其成果将导向三线建设的活化利用、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项目摘要

三线建设作为备战思想下国防工业与经济建设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转移和时代的鉴证。研究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重点聚焦我国中部地区三线建设的建成环境,还原其规划建设过程和实践范式,描绘当时国家和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建成环境的形态、意义表达的线索、体系和“信息编码”。将三线建设的“单位”作为当代重要的城乡聚落类型和集体生活方式的载体,并置于转型期的背景下展开空间形态、类型风格、材料技艺与福利制度、社会意志等方面的关联性研究,填补了中国规划发展史和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的空白。研究采用形态类型学等方法,从区域规划布局、城乡(厂矿)形态、社区组织模式、建筑类型风格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 研究发现区域布局沿铁路设施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特征,建立较为分散、均衡的城镇体系。城乡(厂矿)形态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工业生产主导下,通过“工农商学兵”一体的“集体空间单元”构建城乡关系。 社区组织具有“封闭性与全能化”的体制特点,营造出一种“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 建筑类型丰富,风格统一简洁,具有地域性特点,并广泛使用预制构件,并积累了大量 “经济性”建设经验。研究并对厂房、住宅和俱乐部等进行了具体的类型研究,以及居住区、小游园等空间环境的模式语言及其意义表达。进而对三线建设的建筑、工业和非物质文化等进行分析和价值评估,探索新型遗产的评价标准和现代遗产申报的可能性。通过历史档案与口述历史访谈发现,当年三线建设者的生命历程反映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项目不仅在众多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紧迫性和前瞻性。“三线”建设时期的冷战背景、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备战备荒,积累的建设经验和智慧在今天的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以及新中国的城乡建成遗产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成果将导向三线建设的活化利用、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DOI:
发表时间:2017
2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DOI:10.12062/cpre.20181019
发表时间:2019
3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DOI:10.11821/dlyj201810008
发表时间:2018
4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19
5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DOI:10.7685/jnau.201807013
发表时间:2019

谭刚毅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我国近代都市住宅室内环境风貌演进的系统研究

批准号:51878452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左琰
学科分类:E0801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基于价值实现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绿色技术路径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批准号:51878141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蒋楠
学科分类:E0801
资助金额:5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荒漠景观自然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批准号:41301204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徐晓亮
学科分类:D0105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工业遗产廊道视域下的中东铁路价值评价研究

批准号:41471128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崔卫华
学科分类:D0110
资助金额:8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