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区域协调的题中要义,也是关系国家安全的大问题。旅游发展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矛盾。认识居民心理,关注个体归属感和群体心理变化,通过有效机制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人人关系",是确保边疆贫困社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将人本主义地理学概念"地方依恋" 和社区心理学概念"社区感"(社区认同感)相结合把握居民心理变迁,是有效的技术路线。本项目以中俄边界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室韦俄罗斯民族乡的典型村屯为案例,在深入分析旅游发展中影响居民心理变化的可能因素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概念和理论,测量居民的地方依恋、社区认同感、旅游可持续发展态度、社区参与意愿等,剖析其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揭示社区居民心理在旅游发展中的变迁过程和影响因素,探索地方依恋和社区感产生的前因、后果,建构相关模型,为制定以人为本的边疆旅游管理政策、切实提高民族社区的发展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业是中国边疆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多样化手段之一。边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区域协调的题中要义,也是关系国家安全的大问题。旅游发展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矛盾。认识居民心理,关注个体归属感和群体心理变化,通过有效机制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人人关系”,是确保边疆贫困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本项目采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室韦村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等方法收集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扎根理论等处理数据,在对数据深入挖掘与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了如下研究成果:.(1)借鉴国外量表,采用德尔菲法进行本土化修正,在试调查基础上,初步形成针对中国民族村寨的《社区感调查量表》、《社会资本调查量表》。.(2)通过CFA探索社区感、地方依恋与社会支持、集体效能、社区参与、旅游支持度、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初步厘清社区感和地方依恋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构建调节机制奠定基础。.(3)在混合研究方法基础上构建“基于社会资本的民族村寨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型”,梳理出重要变量在“有能力社区”建设过程中之作用路径,从理论上论证了地方政府“社会支持”和“社区参与”工作的重要意义。.(4)旅游业为边远民族村寨带来了经济发展机会,但社会生态巨变也使其面临诸多心理压力与冲突,研究揭示了随旅游发展村民会经历一个社区感、地方依恋、生活满意度相对低谷期的重要事实。.(5)随旅游发展,扶贫社区利益相关者间关系不断演进,将经历解构与重构过程,本研究揭示了该演变过程,并构建了平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作为政策制订的原则和方向。.(6)针对旅游扶贫给村民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可能的社会冲突,构建了由压力源(A)、应对资源(B)、应对过程(C)、压力反应(D)、应对结果(X)构成的社区压力应对之ABCD-X模式,并依据该模型甄别出旅游扶贫社区需关注的七大发展误区。.(7)中国边疆具领土和文化双重特征,拥有边疆即民族的特点,因此仅以狭长的边境地带作为对边疆旅游问题的呼应显不足。结合“一路一带”的国家战略以及基于本项目的科学实践,提出了“边疆旅游”这一被忽视的研究视角。.上述成果为制定以人为本的边疆旅游管理政策、切实提高民族社区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拓展了社会学成果在边疆民族村寨这一独特地理空间的应用,为社会学与地理学相结合研究边疆社区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旅游发展背景下古镇社会空间变迁的过程与机理
西部旅游社区“家空间”中两性家庭权力变迁:过程与机制
边疆山区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耦合及关联机制研究--以云南为个案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吸毒和HIV感染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