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我国蚌类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光镜,扫描电镜等方法对蚌类进行比较解剖学及幼虫形态研究,从多个角度探讨蚌科的分类特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蚌科的分类特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蚌科系统发育关系。主要成果有:建立蚌科尖丽蚌属,对数个物种进行重新组合。发现蚌的育儿囊,鳃,进出水管和贝壳细微结构在分类上有重意义。尤其在钩介幼虫的研究中有明显突破,首次报道了13种钩介幼虫的形态特征,并对18种钩介幼虫作了比较研究,揭示了钩介幼虫在蚌科分类中的价值。对蚌科12个属代表种的线粒体16s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完善了我国蚌科分类系统。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 坚实的基础并开拓了新的方向。已发表论文10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次。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中国蚌科系统发育及分类整理
姬蜂亚科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中国舞虻科分类及系统发育
中国细蜂科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