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针对突发危机事件对旅游地社会地理影响研究的薄弱环节和危机后恢复和提升状态评价不足,侧重从时空格局变动角度,以九寨沟、都江堰和绵阳为案例地,通过对旅游地居民、旅游者和旅游地社区的社会经济地理调查,结合汶川地震前夕社会地理调查资料,系统进行危机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地理影响的时空格局变动和危机后恢复评价的研究,包括对突发危机事件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类型和结构要素、时空格局变动机理、突发危机事件的永久性社会记忆及其旅游资源效应研究、旅游目的地灾后恢复/提升状态评价进行研究。项目着重从人-地感知的角度调查研究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对危机事件及其后期影响的社会文化地理认知(旅游地映象、地方感、恋地情结topophilia、恐惧景观、对旅游业态度、意愿支付等)及其行为(入游距离、出游率、市场空间结构等),探讨危机对旅游者和目的地的社会地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机理,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旅游危机和社会地理的相关理论
本项目以九寨沟、都江堰、青城山和北川为案例地,围绕突发危机事件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类型和结构要素、时空格局变动机理、突发危机事件的永久性社会记忆及其旅游资源效应、旅游目的地灾后恢复/提升状态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从时空格局变动角度,分析了突发危机对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影响(入游距离、出游率、市场空间结构等的变动);其次,设计量表对旅游者、居民、从业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危机事件及其后期影响的社会文化地理认知(灾害风险感知、旅游地映象、旅游动机、旅游限制、旅游体验、支付意愿、地方感、恋地情结topophilia、恐惧景观、集体记忆、旅游业发展态度等)进行测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定量方法探讨危机对旅游者和目的地的社会地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机理;最后基于恢复力、原真性、环境效率等理论,对旅游目的地灾后恢复/提升状态进行评价。2012-2014年间对九寨沟、都江堰、青城山、北川等案例地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科学调研和问卷调查,项目迄今为止,发表项目相关论文38篇,其中国外SSCI或SCI检索刊物论文9篇,国内一流地理刊物10篇,后续论文正在发表中。另国际会议交流英文论文21篇,国内会议论文16篇,培养博士17人,8人毕业,接受国内访问教授2人,项目完成目标,并有拓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气候变化对旅游目的地影响机制研究:以入境旅游为例
旅游空间演化机理与优化模式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
自然观光地旅游从业移民空间行为、动力机制及区域社会经济影响研究——以九寨沟、黄山为例
区域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对旅游效率的时空影响及动力机制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