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使用吗啡可引起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DA)能神经元结构及功能损害,而海马又直接受到来至VTA DA能的神经支配,因此慢性吗啡处理可能通过损害VTA DA能神经元进而使DA在海马齿状回释放减少而引发内侧穿通通路(MPP)-齿状回(DG)突触可塑性改变,进而促成药物诱发的病理性学习记忆过程。我们前期的工作已证明电针能够缓解动物阿片戒断症状;抑制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表达和重建;改善VTA DA能神经元形态和功能,同时提高VTA BDNF 表达。本项目欲采用大鼠慢性吗啡依赖模型,检测:1. 吗啡戒断后大鼠MPP-DG LTP的变化;2. 电针治疗后大鼠MPP-DG LTP的恢复情况;3. 通过VTA BDNF的局部灌注与阻断来研究吗啡戒断后MPP-DG LTP的变化,电针治疗对其恢复作用机制是否与其上调VTA BDNF表达以及促进DA在DG局部的释放有关。
单次暴露到成瘾性药物会在中脑腹侧背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的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上产生一种NMDA受体依赖的突触增强。所有成瘾性药物都能增加VTA投射靶区包括海马的DA浓度。DA释放在海马能调节海马的可塑性及药物相关的记忆。运用在体电生理技术,我们发现静脉注射吗啡剂量依赖性地诱发了大鼠海马突触的增强,并且是在VTA而不是齿状回(dentate gyrus, DG)内注射吗啡诱发了这种增强。吗啡诱发的DG突触增强及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CPP)行为需要海马内多巴胺D1受体的激活。此外,吗啡诱发的DG突触增强及CPP行为也需要VTA内NMDA受体激活及VTA/DG多巴胺能的联系。这些发现提示VTA内NMDA受体在调节DA介导的海马突触可塑性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吗啡诱发CPP行为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最后,我们初步的实验还表明腹腔注射吗啡能够降低海马DG内pro-BDNF蛋白的表达,并且该效应能够被多巴胺D1受体的激动剂所阻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电针促进吗啡成瘾大鼠中脑DA能损伤神经元功能恢复及其机制研究
海马-伏核谷氨酸能投射在吗啡成瘾记忆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海马-前额叶皮层谷氨酸能投射在成瘾记忆提取中的作用及机制
Orexin A在下丘脑-海马通路介导吗啡成瘾中的作用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