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工业的兴起、发展和演变一直都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的关注。农村工业分散布局的空间组织模式在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严重威胁着农村的资源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村工业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一个新的产权制度改革和空间格局调整阶段。在此背景下,本项目以北京、河北、浙江等地典型乡镇为案例地区,追踪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同规模和产业类型农村工业企业空间聚散态势的演变格局和路径选择,识别企业、部门、区域、国家政策等多空间尺度的路径依赖因素和路径重塑因素在乡镇企业空间组织演化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影响程度和协同作用机理,实证分析农村工业空间组织与其资源环境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区域分异规律,总结农村产业空间和资源环境演化的区域特征。
农村工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对环境效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缺乏对农村工业空间组织演变与区域资源环境效应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以山东、浙江等沿海乡镇企业发展的典型地区为案例地区,通过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产业部门农村工业企业空间聚散态势的演变格局和路径选择,实证分析农村工业空间组织与其资源环境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区域分异规律,总结农村产业空间和资源环境演化的区域特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工业仍然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我国农村工业的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城市化程度有着很高的相关程度。我国农村工业空间格局自90年代中期以来趋于进一步集聚发展,产出规模表现出的空间集聚程度明显高于就业规模与企业规模衡量下的集聚度,经济产出效益的空间集聚倾向更为显著。我国农村工业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结构往往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随着企业规模扩张,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要素趋于高等级的同时,企业空间组织形式逐渐趋于多样化与网络化。在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础上,借鉴生态足迹法的相关理论,建立针对农村工业环境效应的评价模型,对山东即墨和浙江诸暨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人均农村工业生态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农村工业空间格局的资源环境效应受地方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演化路径、动力机制及其绩效分析
土地制度深化改革试点、产权有效性与农村土地冲突研究
产权改革与我国专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化
我国资源产业产权关系与市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