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兼用实验室实验、现场调研、以及跨地区、跨时间的面板数据分析,研究在当前我国劳动市场环境中,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对劳动力收入、就业与劳动关系的影响。.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总结工资集体协商影响工人和企业决策行为的机理,主要考察包括互惠与公平感、相对收入与参照点效应、自我服务偏差等非传统理论所讨论的因素;结合使用实验室和现场实验两种实验方法验证行为理论对不同工资政策结果的理论推测;采集跨地区、跨时间的劳动市场和劳动关系数据,合理运用计量方法评估近年来在集体协商等工资政策上的重大变化对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就业水平、收入差距和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其中,最低工资制度作为重要背景,其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及与集体协商制度的交互作用也将被验证。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针对我国劳动市场和工资制度的特殊环境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本课题研究在当前我国劳动市场环境中,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政策对劳动力收入、就业与劳动关系的影响。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我们兼用实验室实验、现场调研、以及跨地区、跨时间的面板数据分析,以便提供政策借鉴。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1)考察了不同工资制度下,影响劳资双方决策的行为机理。主要是不同机制如何影响劳资双方的公平感、信息判断、谈判底线、合作空间和纠纷可能性。.(2)集体协商制度对劳动收入和对劳动关系的影响。.首先,各国的宏观数据分析表明,集体劳动谈判有利于提升工会参与者的工资收入,缩小企业内部收入差距。第二,通过结合CEDQSS(中国民营部门发展的质量可持续性企业调查问卷)和CIED(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我们研究发现集体工资协议显著增加了企业中蓝领工人的平均工资,而对管理层职工的平均工资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说明集体工资协议缓解中国企业内员工收入不平等,与国际上很多国家的集体议价制度功能趋于一致。第三,利用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当期工资集体合同覆盖企业数量对劳动争议案件总数和当事劳动者数量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其滞后项的影响有增长效应,反映一定问题。.(3).最低工资制度的影响.最低工资标准对劳资双方有参照作用并影响公平感,进而影响行为。在劳资双方都知情的情况下,最低工资会提高工人的保留工资,提高了企业与工人签订的工资水平。然而,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在信息不对称,工人对政策不知情时,企业对公平的关注会减弱,企业支付的工资水平要低于知情条件下,这意味着较低的最低工资标准会对劳动市场的工资有负的溢出效应。政策的制度要考虑参照效应,实施还需要注重宣传执行。此外,利用CHNS(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4年面板数据的个体收入信息,结合各省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动,我们的研究发现最低工资的增加对低收入工人工资有正效应,仅对私营企业工人就业有负效应;最低工资缩短了雇佣工人的平均劳动时间。.(4). 相对收入和参照点对个人效用和幸福感的影响,和对政策的启示。.我们的问卷调查证明了人们在评估收入和消费时,即在乎绝对值,也重视相对排序。 同时我们用以村为比较单位的微观数据(RCRE,农业部农村调查),研究了人们的消费率受社会比较和相对收入地位的影响,这在理论上为收入的相对性提供了进一步研究基础。对于研究工资制度中的相对收入激励是有意义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行为安全损耗和激励双路径管理理论研究
中国转型经济环境下公司创业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工资体制改革研究
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行为及其政策效应: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改革拖延症”及其治理机制研究:基于行为公共经济学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