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包虫病高发区,人群感染率达6%,因手术、自发性囊肿破裂等致过敏性休克为包虫病严重的并发症。前期研究发现:此类休克的发生、发展历程与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不同,但目前国内外针对此类休克患者的临床与免疫学机制研究不足,使休克的发生成为人类感染包虫病后重要的死因。本项目依据前期研究基础,从临床与免疫学入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临床与人口学特征;测定LgE、LgG和LgG1抗体水平并分析抗体蛋白组学的差异性和空间构象变化;研究细胞因子免疫网络调节和CD4+CD25+T调节细胞的数量、功能与表型变化对抗体的影响。阐明免疫应答特点及Th1/Th2相关细胞因子在休克中的作用机制并验证动物实验结果,提出围术期包虫病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与人口学特征和体液与细胞免疫学的保护性因素。为建立包虫病患者致过敏性休克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包虫病诊治安全性,拓宽适应症,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项目属麻醉医学和寄生虫免疫学领域,为国内外临床麻醉与围术期器官保护中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经过三年研究,从临床麻醉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围绕“如何预防和降低包虫病所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这个核心,进行“包虫病所致过敏性休克免疫与临床流行病学”的系列研究,实现了从基础到临床应用研究与技术推广一体化跨越。. 通过总结新医大一附院十年内5000多例包虫病患者手术病例,休克发生率达4.6%,多发生在包虫囊壁自发破裂或手术、穿刺吸囊液期间。临床证实:因包虫病患者所处特殊免疫状态,在包囊破裂致囊液外溢发生休克时,临床表现和免疫学特征与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差异较大,表现为个体差异大,起病相对缓慢但发病历程较长,多以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征象且转归明显不同。迄今,关于此类患者,应用针对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救治原则进行抢救,成功率不高,甚至影响患者预后与转归。项目通过回顾性分析包虫病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临床与人口学特征,揭示了休克患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以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为主兼有内毒素性休克协同,可能为细胞毒型。重要危险因素为:未服用包虫病治疗药物、单发且未感染、囊肿破裂导致囊液外溢、年龄小于18岁、肺包虫、第一次手术、单纯内囊摘除术和具有过敏史者。而成年人、外囊加内囊摘除术、预防性复合应用亚剂量肾上腺素和纳洛酮,预防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理应用及包虫病患者反复感染者是包虫病患者所致过敏性休克的保护性因素。提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包虫病患者手术方式应采用外囊加内囊摘除术,术中须采取措施防止囊液外溢,预防性应用亚剂量肾上腺素和纳洛酮、处理包虫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量治疗中强调血浆代用品合理应用,从而降低和预防毛细血管渗透综合症,同时注重急性呼吸衰竭早期防治。该治疗方案在全疆推广应用后,使包虫病所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由原来的4.6%下降至目前1%以下,拓展了手术适应症,使包虫病手术得以在地、县两级医院和城市社区进行,为属地治疗、降低医疗成本和保障患者安全做出了贡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基于活体注射13C标记底物的核磁共振技术研究FGF21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潜在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囊型包虫病致过敏性休克特异性抗原的识别、纯化与免疫原性研究
骨包虫病放射治疗后转归因素研究
肝移植围术期急性肺高压的产生及机制研究
褪黑素通过Nrf2通路对糖尿病大鼠颈动脉损伤的围术期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