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和拉动内需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情况下,研究基础设施对提高企业和地区生产率的作用及其影响渠道,以及基础设施的最优投资规模和投资次序决策,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将根据超越成本函数、增长核算与生产函数等理论框架,运用联立方程、GMM技术及工具变量方法解决基础设施内生性问题,运用DAG方法分析基础设施生产率效应的有效性及其与经济绩效的动态关系,运用非参数方法及非线性模型测量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和阈值效应,运用面板协整、脉冲响应函数方法(IRF)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分析区分永久效应和暂时效应,运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结合中国企业微观层面、地区宏观层面和跨国比较等角度,深入研究宏观基础设施对我国微观层面企业的成本效应和生产率效应,以及地区生产率和市场一体化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交通、电力、通讯和卫生保健等具体项目的最优投资规模和投资次序决策。
在当前我国政府将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重要政策措施的情况下,研究基础设施对产出、就业等经济效应及其影响渠道,以及基础设施的最优投资规模和投资次序决策,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申请人正在承担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分析了基础设施存在的外部性、网络性、内生性、异质性和滞后性等特性,比较了基础设施影响经济绩效的渠道。采用中国1998-2006年各省27个制造业行业企业面板数据,基于跨期利润函数和动态分析框架,运用SUR方法实证分析基础设施投资短期和长期的就业效应、产出弹性和投资弹性。同时,基于成本函数和要素份额函数,实证分析宏观基础设施对中国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平均成本和投入要素需求弹性的影响。此外,考虑基础设施作为公共资本对私人资本的互补效应,建立生产函数与收敛方程,采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基础设施的边际产出与最优规模分析框架,研究交通、电力、通讯和水利等具体项目的最优投资规模和投资次序决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开放政府数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柔性基、柔性铰空间机器人基于状态观测的改进模糊免疫混合控制及抑振研究
收入差距会促进创新吗?——价格效应抑或规模效应
基于平均场博弈理论的最优投资决策问题研究
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效应及其影响机理研究
农村基础设施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及其宏观效应
中国基础设施质量:决定机制、企业影响及最优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