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蛩螽亚科目前记录83属550余种,60%以上的种类分布于东洋界, 东洋界是蛩螽亚科重要的物种分化中心。我国蛩螽亚科种类丰富,已记录29属140多种。本项目针对我国蛩螽亚科系统分类研究还处于物种调查、鉴定、描述和命名阶段的现状,以及目前蛩螽亚科分类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 - 有的属属征不明确,雌性难以归类等问题,通过详细研究外部形态、雄性外生殖器结构,结合雄性发声器特征和鸣声特征,以及分子进化研究(主要是线粒体Cyt b、cox1和核ITS2基因片段同源性比较)的结果与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澄清我国蛩螽亚科分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属特征不明确,属间界限难以把握,一些种归属变动过于频繁等混乱局面。在对我国蛩螽亚科最丰富的云南、广西、海南、湖南、四川和藏东南等地区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蛩螽亚科进行系统整理,补充完善修订蛩螽亚科现行的分类系统,建立一个较合理的中国蛩螽亚科分类体系。
本项目,依据我国蛩螽亚科的研究现状与分布特点,对我国蛩螽的主要分布地(云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浙江、江西、西藏、湖南、湖北等省区)进行了系统地考察;镜检了近年所采集的标本,和国内有关院校(所)与主要标本馆(自然博物馆)收藏的蛩螽亚科标本,对我国蛩螽亚科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1)对拟饰肛螽属、华穹螽属、吟螽属和异剑螽属等中国特有属(或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属)进行了修订,对畸螽属、库螽属、栖螽属、剑螽属等进行了系统地分类研究,建立蛩螽亚科4新属,发现1中国新记录属,发表35新种,对其它类群的研究(包括螽斯科露螽亚科、蟋螽科、蟋蟀科和天牛科等),共发表28新种。(2)通过不断探索,改进了蛩螽鸣声的录制方法,并成功录制了黑膝畸螽、短尾华穹螽和棒尾剑螽等雄性的鸣声,分析了其鸣声的特征;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蛩螽亚科50多种的雄性发声器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蛩螽亚科属间,和同属种间雄性发声锉的形态、发声齿的排列与数目具较显著的差异。(3)由于螽斯科食性出现了显著分化,在口器的上颚等形态与功能上出现了适应性的进化,结合食性,对我国螽斯科蛩螽亚科、露螽亚科、螽斯亚科、草螽亚科、纺织娘亚科、迟螽亚科和似织螽亚科等主要类群口器的上颚与下颚内颚叶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蛩螽、迟螽和似织螽等捕食性类群上颚相对细长,切齿部尖,边缘锋利,适于捕食其它小动物,而臼齿部结构简单;露螽、纺织娘等植食性类群,上颚粗壮,切齿部钝,臼齿部结构复杂,分化出适于咀嚼植物性食物的结构。(4)测定了斑腿栖螽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序列全长16,166bp,基因间排列与螽斯科其他类群一致,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部分蛩螽(重点对吟螽属及其近缘属)进行了分子鉴定。目前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SCI论文26篇,国内核心刊物与国外一般刊物论文12篇;培养并毕业研究生8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2017年冬季斯科舍海南极磷虾种群结构变动研究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链接表示及预测方法
我国煤矿顶板运动型矿震及诱发灾害分类、预测与防控
中国吟螽属修订(直翅目:螽斯科:蛩螽亚科)
中国短翅蛩螽的修订
中国蟋螽亚科修订与系统进化研究
中国露螽科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