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体系形成的起点,也是园林绿化行业正式形成之时,因而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但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局限使其在60、70年代发展缓慢、甚至遭受严重挫折,而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至今,很多50年代的园林理论与思想得到回溯,体现出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历史连续的时空进程中,50年代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延续了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近代园林的很多内容。本研究追溯近代以来、影响50年代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文化传播与社会变迁,剖析其中园林和建筑学者的相关理论学说、特定政治框架下的大政方针与行业政策,分析理论、政策指导下的各种"园林"与"绿化"实践、它们在中国园林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该过程中本土园林文化对诸多外来园林文化的吸纳、融合与扬弃的原因、方式与效果,籍此填补中国近现代园林史研究的局部空白,并以期对当下方兴未艾的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体系形成的起点,也是园林绿化行业(现风景园林行业)正式形成之时,因而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本项目依据“历史源流”、“理论学说”、“实践经验”三个彼此关联、互动的方面,梳理、探讨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一些核心问题。在“历史源流”方面,以“现代性”为切入点溯源、剖析“园林”与“绿化”概念,从而对风景园林学术研究和行业实践中的关键概念和范畴进行了正本清源的研讨;对于近代园林相关问题的研究则发展了基于历史源流脉络的中国近、现代园林史整合研究的思想。在“理论学说”方面,将相关理论与指导思想分作“‘传统’与‘现代’对话”和“绿色愿景”两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指出了这些理论与指导思想的历史价值、历史局限性、对于新时期的积极意义和应用前景。在“实践经验”方面,通过对城市公园、居住区绿化、城市广场、乡村园林等各种园林类型的研究,拓展了中国现代园林研究一贯囿于“城市”的地域视野,也分析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现代园林史研究的某些空白,也将为刚刚成立不足2年的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当下风景园林学术研究和行业实践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不确定失效阈值影响下考虑设备剩余寿命预测信息的最优替换策略
~(142~146,148,150)Nd光核反应理论计算
黏粒阳离子交换量估测模型的优化研究
北京私家园林历史源流、造园意匠及现代城市建设背景下的保护对策研究
中国古城水系营建的学说及历史经验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哲理、学说及历史经验研究
历史的轮回:中国近现代转型中贸易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