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基于我们前期进行的试验及近几年内毒素的碱性磷酸酶去磷酸化去毒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以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为模型动物,研究日粮条件(精粗比例、日粮组分)对绵羊瘤胃液中内毒素含量(毒性)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通过体外试验(in vitro)测定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对标准内毒素及不同精粗比日粮时瘤胃液内毒素的去磷酸化作用及对内毒素毒性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日粮主要植物源性组分(如玉米、苜蓿干草等)中的酸性(或碱性)磷酸酶对瘤胃液内毒素的去磷酸化作用及对内毒素毒性的影响,阐明瘤胃液中是否存在内毒素的去磷酸化酶解去毒作用及日粮类型、日粮组分对去磷酸化酶解去毒作用的影响,探究日粮精粗比及日粮构成不同时瘤胃液内毒素毒性不同的生化酶学基础,为生物体的内毒素去磷酸化酶解去毒这一生物学机制的普遍性及其在反刍动物瘤胃内毒素毒性调控中的生物学意义进一步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目建立了应用鲎试验法测定去细菌瘤胃液上清液中内毒素含量的方法,建立了应用巨噬细胞RAW264.7反映内毒素“毒性”的模型。项目研究发现,酸性磷酸酶酶解标准LPS后可显著降低LPS的免疫激活特性(即LPS经酸性磷酸酶酶解后其“毒性”显著下降),尽管随着精粗比值增加,瘤胃游离内毒素含量增加,但磷酸酶活力也同时增加。在此基础上,定量地研究了瘤胃液中游离内毒素含量、细菌总数与日粮精料比的关系:瘤胃液中游离内毒素平均含量、细菌总数平均值分别与日粮精粗比值呈指数关系(拟合方程分别为y=3.6862e0.0441x,相关系数r=0.9795;y=1.3842e3.1128x ,相关系数r=0.9938)。瘤胃液经不同方法处理后得到的不同制备物所表现出的免疫激活强弱不同。上述科学发现很好地解释了反刍家畜瘤胃液中游离内毒素毒性较低的原因,对认识不同精粗比日粮时瘤胃液中存在的可能的有害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本项目的研究发现,提出了进一步研究高比例精料日粮时瘤胃后消化道各肠段内的内毒素含量及其毒性,以及各肠段的黏膜结构变化的必要性及其科学意义。项目培养了3名硕士研究生。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吉林四平、榆树台地电场与长春台地磁场、分量应变的变化分析
基于EMD与小波阈值的爆破震动信号去噪方法
乡村类型视角下干旱区社区恢复力评估及优化策略--以民勤绿洲为例
贵州苗族腌汤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倡
室温注氢Fe-Cr合金在不同温度退火后位错环的表征
驴盲肠微生物多样性及日粮组成对其影响机理研究
日粮组成对山羊可吸收氨基酸的影响
发酵TMR日粮过瘤胃蛋白变动机理的研究
日粮和瘤胃因素对白绒山羊尿素氮循环、氮代谢及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