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石油资源分布与生产消费之间的错位使其具有较大的流动势能。我国石油资源流动可以解析为哪些空间结构要素?如何分析我国石油资源流动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控制我国石油资源流动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变的机制是什么?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研究以我国原油流动的空间格局为研究对象,根据哈格特的空间结构要素解构与认知模式构建研究框架,以数据驱动的空间分析过程来组织各部分的研究内容,以ArcGIS为平台,整合多种计量统计和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我国原油流动的节点空间格局、流动网络格局、流场划分及其空间格局以及流动通道的空间格局,进而探讨上述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并根据空间格局现状及形成演化机制,以要素调控为手段,提出优化我国原油流动配置效率的对策建议,既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对进一步研究区域发展过程中能源的流动规律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为煤炭等其他形式能源流的研究提供方法。
按照项目研究目标与内容,首先借鉴哈格特空间结构一般认知模式,将石油资源流动空间结构系统解析为流动节点、流动关系、通道网络和流场四大要素,据此构建了石油资源流动空间结构研究的框架体系,既为本项目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煤炭等其他形式能源流的研究提供分析框架。.其次,分别从流动节点、流动网络、流场和流动通道等方面,对我国石油资源流动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以及形成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其中,对石油流节点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最为深入,体现了项目力求实现的多种计量统计和空间统计方法的整合:(1)借助齐夫定律,分析了我国石油输出量与输入量位序-规模分布特征及演变,较好地解释了石油流量规模分布的变化特征,为其他形式能源流研究提供新的量化手段和方法。(2)综合考虑流动节点输入量和输出量关系,创新性地采用资源自给率和流动比率指标,将石油流动划分为源地系统、汇地系统和交流地系统,不仅更准确地反映了各节点在资源流动中的职能,而且提出了源-汇系统划分的新思路,已被其他学者运用于对世界石油资源流源-汇地系统划分等研究中。(3)综合采用空间重心和标准差椭圆考察石油流源–汇系统的空间格局,不仅较好把握了源–汇系统空间格局形态特征及演变规律,也尝试了研究方法的创新。(4)考虑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不仅按项目申报时将各省原油进、出口量计入石油输入、输出量,而且将主要石油进口港作为进口石油源地纳入源地系统,虽然大大增加了研究工作量,但能更真实揭示国际-国内背景下石油流动空间格局演变。对通道网络的研究也取得较多成果,不仅厘清了我国以原油管道为载体的流动路径,而且采用加权长度-半径维数、分枝-半径维数和关联维数研究全国及各区域原油管道网络的分形结构特征,推进了对资源流动通道网络组织结构的认识,丰富了研究方法。此外,在流场格局研究中,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各大油田对全国县级行政区的吸引强度,定量划分了油田服务范围;采用空间重叠性、变动一致性指标以及指示克里金内插法,分析石油流源-汇系统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耦合程度以及源地和汇地与国内油田(进口石油港)和国内炼厂的空间相关程度,揭示我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驱动机制;基于运费最低,对中国原油管道网络空间优化进行了研究。总之,不仅按计划圆满完成了项目研究任务,而且根据我国扩大对外石油合作的迫切要求,增加了对海外源地分布格局和进口通道的研究,拓展了研究内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中国经济密度空间格局与演化机制研究
区域复杂空间格局演化规律的研究
中国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与演化机理研究
中国创新空间格局演化模式及空间优化战略布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