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拟收集2010年-2012年我院收治的最终诊断明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入实验组,依据研究设定的进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确定实验组病例,并依据一定的标准评价卒中严重程度、功能恢复程度、危险因子、损伤体积、损伤部位等因素,同时设置对照组。采取液体蛋白芯片捕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蛋白和多肽,通过MALDI-TOF-MS技术对获得血清多肽谱图。统计分析两组中的血清差异多肽,获得血清差异多肽谱图,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差异多肽进行鉴定。统计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性别、卒中严重程度、功能恢复程度、危险因子、损伤体积、损伤部位等因素的相关性,评价所获差异多肽或蛋白用于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实现该疾病基于血清学检查的早期诊断奠定基础。该研究成果如能实现临床应用,必将对脑卒中的预防和早期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每年有250万的新发卒中病例,每年有大约160万的卒中病人死去和750万生存者。目前已经超过心脏疾病成为引起成人死亡和致残的第二位疾病。因此,本研究采用MALDI-TOF技术(实验组33例,对照组29例),非标记 LC-MS/MS技术(实验组144例,对照组93例),筛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差异蛋白并建立生物标志物诊断模型并经过ELISA验证;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首次发现:(1)质荷比为1864 的峰在缺血性脑卒中筛查中因不受其特定人群的影响可作为反向生物标记物,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筛查、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2) GA模型(是用训练组中的3261.76 m/z, 5940.05m/z,4246.93 m/z, 4126.173m/z ,7800.53 m/z,4876.02 m/z,8562.12 m/z 和8600.05 m/z建立的)用于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其准确率为96.16%,敏感性为96.91%,特异性为100%。(3)利用非标记LC-MS/MS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发现,Phosphatidylinositol-3,4,5-trisphosphate 5-phosphatase 1 (SHIP1, 分子量133.29KDa), Isoform 1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IGF-1, 分子量21.841KDa), Serum deprivation-response protein(SDPR,分子量166.01KDa), Mannose-binding protein (MBL,分子量26.143KDa)和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分子量57.825KDa) 五种蛋白的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小于 0.05;并且经过后期的ELISA方法验证。诊断急性缺血脑卒中的特异性为98.19%,敏感性为99.18%。(4) 血清25(OH)D, HCY, Hs-CRP, MBL和血浆BNP, NT-proBNP, cortisol and copeptin含量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明显相关。上述统计数据证明5种差异蛋白诊断模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异常表达,该模型明显优于单一标志物的诊断准确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能谱联合迭代重建在重度肝硬化双低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洱海流域入湖河口湿地沉积物氮、磷、有机质分布及污染风险评价
3-羟基糖取代对槲皮素与人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矽肺microRNA特异性表达谱及其靶基因筛选鉴定研究
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多肽差异表达谱的建立和初步功能研究
脑卒中相关基因的筛选及蛋白质谱差异表达的研究
血清糖胺聚糖作为肿瘤标志物的质谱筛选及其结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