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快速发展所引致的世界遗产地旅游商业化的研究多立足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视角,几无涉及"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这一关键的中间变量,由此形成的旅游商业化的治理多为政策层面经验性措施,量化控制指标则语焉不详,对遗产地"过度旅游商业化"、"城市化"的治理实际意义欠缺。.本研究综合运用土地经济学、社会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采用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重点考察申遗成功后,旅游业快速发展背景下,遗产地的土地利用强度、效率、结构、形态的时空演变对旅游商业化变迁过程、发育程度的相关影响,进而探讨存在其间的变异、选择、遗传、反馈等多种机制,从而为遗产地旅游商业化的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
本课题基本上按照项目计划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基本完成了项目原计划任务。共发表论文3篇、录用1篇、修改1篇、审稿中4篇,待出版著作1部,正在培养研究生3名。在案例地调研中增加了阳朔、吐鲁番、喀纳斯、西双版纳等案例地。特别是对阳朔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本课题根据区域发展理论、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等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比较分析、数学建模、GIS分析、路径分析等方法,对世界遗产地土地利用变化与商业化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客观存在的竞标地租与利益群体的集体选择行为下,土地利用的旅游用地商业化形态RBD的空间形态变化是空间配置的必然结果,并在在土地市场、地方政府政策、大型事件以及外部控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受“旅游投资-旅游产业规模”,“游客人数-旅游产业规模”正反馈,“消费预期-游客人数”、“旅游口碑-游客人数”、“旅游产业规模-地价”负反馈共同作用下呈现短期均衡的互动肌理;在遗产地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生产投资与需求影响着旅游商业化的平衡,基础设施建设和竞争性游乐项目投资决定着土地利用的方向,并呈现时空形态的动态表征,进而影响着遗产地的生命周期与旅游目的地发育;遗产地受自然、人文遗产保护需求的限制,旅游小企业导向的土地利用调控模式是较好解决旅游圈地运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更多人从旅游获利的有效治理模式。成果丰富了旅游土地利用与旅游商业化治理理论体系,在促进遗产地治理与旅游目的地管理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产业生成时空分异规律与机制研究-以张家界为例
武隆世界遗产地旅游业化石能源消费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综合碳效应研究
旅游小企业创业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旅游目的地发展互动机制研究
旅游拥挤视角下的世界遗产地空间冲突特征、机制及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