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为常用中药,其所含瑞香烷型萜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由于生芫花有毒,故临床多用其炮制品,但其炮制机理及炮制与活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课题以芫花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中药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方法,通过NMR、HPLC、LC-MS等手段对炮制前后芫花主要活性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抗HL-60、HeLa、KB,A-549等肿瘤细胞活性为筛选指标,研究芫花中抗肿瘤活性较强及毒性较强的成分,并对炮制前后成分与活性变化的相关性进行系统研究,揭示芫花的毒性、活性和炮制的关系,从而阐明其炮制机理,为该药的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并提供一种减低有毒中药的毒性,增强其疗效的研究思路。
本课题组根据项目合同书内容进行了以下研究内容:.1. 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芫花花蕾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3个化合物,并运用多种谱学方法鉴定了71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新化合物19个,其中新瑞香烷型二萜化合物17个,新巴豆烷型二萜1个,新木脂素类化合物1个,共分离得到抗肿瘤活性成分二萜类化合物39个。同时考察了芫花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和变化,确定炮制工艺为醋炙,并对其醋炙芫花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共得到13个化合物,其中瑞香烷二萜类化合物5个。并均在生品芫花中分离得到。.2.采用MTT法对部分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做了初步考察,结果显示多数受试化合物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肿瘤抑制作用。为了相对全面的对分离获得的单体成分进行抗肿瘤细胞株活性的评价,我们对分离得到的23个活性二萜单体化合物分别进行HeLa,HepG2,HT-1080,HCT116,A375-S2,MCF-7, A549,U-937,K562及HL60十种人肿瘤细胞株的抑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部分受试化合物对十种人肿瘤细胞株表现出强抑制活性(IC50 < 9.56 μM),并且与阳性对照药5-氟尿嘧啶(IC50 = 35.62 μM)相比,所有受试二萜类化合物均显示出更好地的抗HT-1080的抑制活性(IC50 < 29.94 μM)。.3.采用HPLC的方法对芫花炮制前后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讨论了醋炙对于芫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整体分析出醋炙后芫花的总黄酮含量增加。通过HPLC-MS(三重四级杆)联用技术,建立了同时测定芫花生品及醋炙品中16种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对比了芫花生品及醋炙品中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差别,结合二萜类化合物对10种人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共同探讨芫花炮制的机理,结果表明,芫花醋炙后乙酰化物和含苯甲酰基的化合物含量有所升高,推测醋炙工艺减毒的炮制机理与瑞香烷型二萜的酰基基团的转移有关,如以抗肿瘤活性为目的,芫花生品及醋炙品均可入药。.综上,本课题组完整的完成了该项目内容,期间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生3名,本科生7名。发表研究论文11篇,其中SCI 3篇(3篇已刊出),另有2篇SCI文章已投稿,国际会议论文1篇,核心期刊3篇,国内会议论文4篇;申请专利1项;获奖1项,超过了预期结果,圆满完成了科研项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几种现代检测技术在桑叶活性成分和有害物质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GEO数据库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小鼠基因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关键基因验证
蒙药塔日奴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及功效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水红花子炮制前后功用的改变与物质基础变化相关性研究
毒性中药芫花炮制学原理研究
山茱萸炮制前后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及炮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