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然而,由于缺乏国际公认并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成为制约其开发的"瓶颈"问题。肝纤维化是肝脏炎症或损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代偿反应,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问题。本课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既往研究为基础,肝纤维化大鼠为模型,4W为一个时间节点,对疏肝健脾方主要药效学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疏肝健脾方干预后不同时相大鼠尿液、血清、肝组织代谢物"组"的变化轨迹,获得相应代谢谱并对其进行解析,识别可能的潜在标志物;同时,以HSC为核心,含药血清干预为手段,运用RT-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探讨疏肝健脾方对TGF-β/Smad通路的调控作用。将药效学、代谢组学、分子生物学指标相结合,全景式、整体动态性研究疏肝健脾方防治肝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加快其开发进程,亦为中药复方研究方法的创新进行积极探索。
肝纤维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或损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代偿反应,以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其主要病理学特征,肝星状细胞过度激活为其核心事件,属可逆病变,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问题。.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分支科学,通过高通量检测和数据处理手段,定性定量研究生物体系的内源性代谢产物,分析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代谢指纹图谱的差异,获得相应的生物标志物群,进而揭示生物体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整体功能状态。. 本课题以中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建立化学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4w为一个时间节点,对疏肝健脾方主要药效学指标进行动态观察,以HSC-T6为模型,观察疏肝健脾方对TGF-β/ 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同时,运用GC/TOF-MS研究疏肝健脾方干预后4周、8周、12周、16周不同时间点大鼠尿液、血清和肝脏代谢物“组”的变化轨迹,识别可能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整体动态性地研究疏肝健脾方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疏肝健脾方组不仅可减轻不同时间时相肝纤维化大鼠病理组织损伤程度,显著降低8w、12w、16w时ALT、AST、MDA水平,升高SOD、GSH水平,还可调控TGF-β/Smad,抑制HSC的活化,对肝纤维化发挥保护作用。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葡萄糖、异亮氨酸、L-苹果酸等10个物质可能是肝纤维化大鼠血清潜在生物标志物;N-甲基-L-谷氨酸、N-乙酰-beta-丙氨酸、半乳糖酸、等42个物质可能是其尿液潜在生物标志物;榈酸、苹果酸、谷氨酰胺等8个物质可能是其肝脏潜在生物标志物;给予疏肝健脾方干预后,上述潜在生物标志物均有向正常回归的趋势,提示疏肝健脾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细胞色素P450代谢、脂肪酸代谢、糖代谢、谷胱甘肽合成代谢紊乱、肠道微生物代谢紊乱有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MicroRNAs i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Signaling Pathway Associated With Fibrosis Involving Different Systems of the Human Body
疏肝-健脾-疏肝健脾方与肝郁脾虚证相关的研究
疏肝健脾活血方调控VEGF-Notch信号通路抑制肝纤维化过程中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医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证与疏肝健脾方的相关性研究
疏肝健脾化瘀法抗肝纤维化的miRNA分子药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