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文字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展上,书写能力的获得都要晚于口语。语言产生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口语产生,对正常人书写产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项目以汉语独特特征为切入点,利用行为反应时、眼动记录和脑成像等方法和技术手段,选择6-12岁书写能力发展正常的儿童和成人为研究对象,系统深入地探索汉语书写产生过程的认知机制及其神经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书写产生过程中各类信息通达的时间进程及其认知机制,尤其关注语音在书写产生中的作用机制;2)书写产生中拼写编码单元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 书写产生中正字法表征和语音表征的神经机制及其发展特点。通过上述研究,回答书写产生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为建立正常人的书写产生模型奠定基础,并发展和完善适用于所有语言的通用的书写产生模型。同时尝试利用所得结果为儿童正常地发展书写能力以及书写障碍患者的训练提供指导性建议。
使用文字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展上,书写能力的获得都要晚于口语。语言产生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口语产生,对正常人书写产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项目以汉语独特特征为切入点,利用行为反应时和事件相关电位等方法和技术手段,选择6-12 岁书写能力发展正常的儿童和成人为研究对象,系统深入地探索了汉语书写产生过程的认知机制及其神经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及发现包括:(1)书写产生过程中各类信息通达的时间进程及其认知机制,尤其关注语音在书写产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1发现:汉语书写产生过程中语音信息的激活并不早于正字法信息,且正字法相关和语音相关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支持了正字法自主假设。音节频率不仅约束了口语产生过程,同样对书写产生过程产生了影响,且词频和音节频率之间无交互作用。音韵代码在书写产生过程中通过词汇通路和亚词汇通路起作用,且词汇水平的加工早于亚词汇水平。(2)书写产生中拼写编码单元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发现:书写产生过程中计划阶段和执行阶段之间表现为层叠激活模式,正字法信息在小学生书写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音编码的出现晚于正字法,书写过程表现出从儿童的序列加工模式到成人的层叠式加工模式的发展特点。(3) 书写产生中正字法表征和语音表征的神经机制及其发展特点。研究3发现:汉语书写产生中正字法的激活(370-500 ms)早于语音激活(460-500 ms)。音节频率效应出现在图画呈现后的230-300 ms和300-500 ms时间窗口,早期的音节频率效应可能来源于提取语音表征,晚期的音节频率效应可能来源于音节邻近项的竞争。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在书写产生中音节频率效应出现较晚(500-600ms),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的一般认知能力衰退或者是语言能力衰退导致的。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回答了书写产生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为建立正常人的书写产生模型奠定基础,并发展和完善了适用于所有语言的通用的书写产生模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采用深度学习的铣刀磨损状态预测模型
下调SNHG16对胃癌细胞HGC-27细胞周期的影响
基于频谱包络曲线的稀疏自编码算法及在齿轮箱故障诊断的应用
基于时间反演的全双工自干扰消除研究
融合词性位置特征的多任务汉老双语短文本相似度计算
书写产生的认知加工过程及其时间进程
汉语口语产生中的认知年老化及其神经机制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书写缺陷的认知神经机制与干预研究
汉语书写的认知机制:一项多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