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环境出现地区差异,声誉对利益相关者决策的影响日益加强,并对盈余管理产生重要作用。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讨外部治理环境地区差异、不同利益相关者声誉的成因,分析两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路径、作用机理和治理效果。课题的研究重点包括采用修正的截面琼斯模型评价盈余管理程度,用聚类分析法分析其地区差异;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估法建立外部治理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和利益相关者声誉评价体系,利用结构方程分析外部治理环境和利益相关者声誉对盈余管理的交叉影响;并建立利益相关者效用函数,在考虑声誉和地区差异的前提下构造利益相关者博弈模型;进而提出完善外部治理环境、建立利益相关者声誉机制的政策建议。本课题将为改善外部治理环境,发挥利益相关者声誉的作用提供支持,对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在盈余管理的识别和计量的基础上,嵌入外部治理环境和利益相关者声誉两方面因素,识别与评价区域外部治理环境差异与利益相关者声誉。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外部治理环境与盈余管理、管理者行为特征与盈余管理、利益相关者声誉与盈余管理以及外部治理环境与企业创新投资的关系和作用机理,考察了外部治理环境和利益相关者声誉对盈余管理的交叉影响,并从管理者风险偏好和利益相关者两个方面构建了盈余管理约束模型和评价模型。.研究发现:第一,外部治理环境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司治理在薄弱的外部治理中发挥了替代保护作用。第二,管理者行为特征对盈余管理及公司业绩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管理者风险偏好、过度自信和认知偏差与盈余管理正相关。第三,利益相关者声誉(包括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独立董事和管理者)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四,金融发展有利于创新投资的增加。第五,管理者风险偏好和利益相关者均衡对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显著的约束作用。为提高会计准则盈余质量,发挥外部治理环境与利益相关者声誉机制激励的信号传递与约束作用,对相关监管部门更有效的治理盈余管理提供实践措施与理论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基于管理者行为特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约束模型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扩充建设
管理者特征、盈余管理与晋升激励研究
央企“换帅”与控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