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来源丰富的石油炼制副产品石油焦为原料,通过选用不同活化介质和改变环境气氛,借助微波辐射与电炉加热两种方式构建多孔炭;研究石油焦组成、灰分及微观晶体结构,解析不同活化介质和环境气氛在控制多孔炭微观结构、提高多孔炭收率上的协同效应,阐明不同石油焦原料、活化介质、环境气氛、加热方式对多孔炭微观结构的作用机制;利用高压微反研究多孔炭的催化性能,通过渗硼提高多孔炭的抗氧化性,旨在提高多孔炭用作催化剂时的使用寿命,探讨渗硼对多孔炭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智能重量分析仪考察渗硼前后多孔炭比表面积、孔分布及分形参数的变化,解析渗硼对多孔炭孔径分布和分形参数的影响。采用高分辨电镜观察多孔炭表面形貌、分形特征及微观结构,研究渗硼提高多孔炭抗氧化性能机理。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借助于分形理论,研究原料石油焦物化性能、多孔炭微观结构、催化性能与抗氧化性能的内在关系,为低成本、耐氧化、高效能碳质催化剂制备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原油的重质化的不断加深,石油焦等重质油的高附加值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碳质催化剂因具有孔隙丰富、化学性质稳定等优势,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催化剂,但其较低的活性、抗氧化性差等制约了其实际应用。本项目利用以来源丰富的石油炼制副产品大庆和胜利石油焦为原料,通过选用不同活化介质,借助微波辐射与电炉加热两种方式构建多孔炭;研究了石油焦组成、灰分及微观晶体结构,解析了不同活化介质和环境气氛在控制多孔炭微观结构、提高了多孔炭收率上的协同效应,阐明了原料、活化介质、环境气氛、加热方式对多孔炭微观结构的作用机制;通过渗硼提高了多孔炭的抗氧化性,探讨了不同渗硼方式对多孔炭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油酸酯化反应研究了多孔炭的催化性能。研究发现,石油焦基多孔炭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炭化温度500 °C,活化温度850 °C,活化时间2 h。渗硼后,多孔炭的组成和微观结构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多孔炭的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浸渍法硼磷共渗时,能使石油焦基多孔炭在500 oC下的氧化失重率由94.6%下降至14.0%;水热法硼磷共渗时,石油焦基多孔炭在500 oC下的氧化失重率由94.6%下降至16.7%。固体渗硼时,以B4C为渗硼剂,采用电炉加热固体渗硼,能使椰壳基多孔炭在500 oC下的氧化失重率由63.5%下降至19.6%;以B4C和B2O3混合物为渗硼剂,采用微波加热固体渗硼,能使椰壳基多孔炭在500 oC下的氧化失重率由63.5%下降至8.6%。对比不同渗硼方法可知,浸渍法硼磷共渗、水热法硼磷共渗、固体渗硼均能提高多孔炭的抗氧化性,但不同的渗硼方式对多孔炭的孔结构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其中水热法硼磷共渗对多孔炭孔结构影响最小。相对而言,水热法硼磷共渗较适合于高比表面积多孔炭。以石油焦为原料,经KOH活化所制多孔炭,再经硫酸处理后,在油酸酯化(与甲醇反应)反应中体现出很好的催化性能。丰富的含氧官能团、高的比表面积和酸密度的耦合效益使催化剂具有高的催化活性,油酸转化率达89.5wt%,且催化剂经简单过滤即可循环利用 ,是一种制备生物柴油的很有应用前景的催化剂。.本课题顺利完成了预定研究内容。围绕本课题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SCI收录9篇,中文核心7篇;在编专著1部;申请专利6项,已获批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培养学生7人,其中4人已毕业。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自模板法构建高电容性能生物质基分级结构多孔炭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磺化沥青基二维多孔碳纳米片的构建及其在高性能EDLCs中的应用
用于高性能锂硫电池的多孔碳基单原子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催化机制研究
磷掺杂多孔铂基纳米笼的构建及电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