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形态分类鉴定过程的复杂性和低效性、形态鉴定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和不断缩减的分类学家队伍,使分类学发展举步维艰,其中许多动物和媒介蚤类的形态问题还存在有学术争议。鼠疫传染源形态难以辨认或仅有动物脏器、标本腐败时也极需分子鉴定技术来解决现场疾病诊治问题。国际DNA条形码研究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分类领域,国内该技术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仅限于物种分类个例。本研究将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青海小型兽类及体表寄生蚤的分类鉴定、新种和隐存种的发现、传染源的追溯诊断。建立DNA条形码信息资源数据库,探索快速高效的医学动物媒介鉴定新方法,重建物种和高级阶元的演化关系。寻求青海鼠疫自然疫源地内贮存宿主、传播媒介和独特地理景观相互依存关系,从分子水平上探究鼠疫疫源地存在的生态学机制和致病机理,对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制对策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并可积极改观分类工作的不景气现状,激发年轻人员投身分子识别事业的兴趣。
为弥补传统形态分类方法的不足,探究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生物分子鉴定的可行性,本项目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青海省不同地理亚区小兽及体表寄生蚤进行分类鉴定、物种多样性和鼠疫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测得小兽3目7科21属30种计403条COI基因部分序列,小兽种内遗传距离0.01-2.9%,种间遗传距离4-14%,属间遗传距离15-21%,科间遗传距离22-25%;2.本研究共测得蚤类3总科6科22属43种计197条COI基因部分序列,蚤类种内遗传距离0.01-2.9%,种间遗传距离4-12%,属间遗传距离13-20%,科间遗传距离21-29%;3.小兽和蚤类的COI基因序列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构建的NJ树显示同一物种均形成高支持率的单系,种间分支很明显,说明线粒体CO1基因是一个有效的DNA条形码标准基因,现阶段物种鉴定应是传统形态分类和DNA条形码技术有机地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佐证;4.首次提出将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及媒介蚤种的分类鉴定研究,并修正了现场分类鉴定的部分错误,鉴定和描述省内新记录2种(黄胸鼠、二齿新蚤)。建立了青海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的快速鉴定方法,对鼠疫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等工作有较大实用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地震灾后四川鼠疫疫源地蚤类群落结构及其传播鼠疫动力学
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基因组演变规律及其在鼠疫防控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高发机制的研究
云南省鼠疫疫源地中鼠疫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流行病学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