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主要研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机制与运行效率问题,在系统性地评价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运行效率的基础上,根据机制设计理论,分析目前监管机制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根据满足激励相容和信息效率标准的原则,提出改进和完善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政策建议,并对建议方案的现实可行性进行讨论。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食品安全监管的激励机制研究;(2)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惩处机制研究;(3)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传递机制研究。项目将在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食品生产经营着、消费者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上述机制的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力求在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考核机制设计、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惩处的量化指标设计和消费者信息需求匹配设计及信任感培植等方向上实现重点突破。本项目研究既可能对监管机制运行效率的评价分析方法有所贡献,又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运行效率具有现实意义。
本项目根据机制设计理论,分别从产业链、食品安全监管者、食品生产者和食品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政策建议。.首先,通过对我国生鲜农产品产业链食品安全控制关键环节的辨析,认为产地准出环节缺失是我国目前生鲜农产品产业链的重要特征;小规模农户分散生产的国情决定必须由政府来增补产地准出环节。因此,建议以县级为单位由政府投资兴建公益性的产地集销服务中心,按照事业单位运行,完成产地农产品的集中检验、分级包装、信息收集和发布等公益功能。.其次,从食品安全监管者的角度看,通过委托代理模型、230个食品安全事件中监管部门责任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地方改革试点的分析,认为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在监管者激励机制主要存在着:“结果考核制”导致缺乏监管和信息公开的内在动力,造成监管不力和监管缺位,甚至出现可以虚报和瞒报信息以及产生官商合谋现象等问题。因此,建议建立对监管机构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奖励机制;改进对监管机构的责任追究机制,探索建立“过程考核”机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直报制度,探索建立检测权与处罚权适度分离的机制;完善和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监督及其处罚机制。.第三、从食品安全被监管者的角度看,通过收集171个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案例分析,发现我国在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惩处中主要存在着犯罪的侦破率和立案率过低;恶意犯罪猖獗,犯罪涉及的面广而危害巨大;犯罪刑事处罚向轻度处罚偏斜;犯罪附带民事处罚的力度过轻等问题。因此,建议继续推进公安机关介入机制,提高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侦破率和立案率;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食品安全安全犯罪的侦破、立案和审判工作;出台新的司法解释,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犯罪主体的刑事处罚强度;以“非法获利”为基础,修正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民事处罚的司法解释。.第四、从食品消费者的角度看,通过对北京市城区消费者463份有效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和传递中主要存在着消费者的满意度和需求满足度较低;对政府发布信息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评价不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和信息价值不高等问题。因此,建议制订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的实施细则;设立国家食品安全信息中心,构建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直报制度,构建食品安全信息的国家数据库;构建食品安全指数体系,加强食品安全形势预警分析。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与效率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策略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优化策略:选择与实施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