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是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与利用"、"水稻配子体雄性不育线粒体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及"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与鉴定"三个基金的研究基础上,以含orfH79基因的一年生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获得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从DNA、RNA及蛋白质水平研究一年生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育成不育系过程中重复序列介导的线粒体基因组重组及重组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反向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探索影响野栽杂交线粒体基因组重组的相关基因及其功能。为一年生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获得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提供指导意义。
本项目以携带不育基因orf79的一年生野生稻W20与栽培稻杂交回交选育不育系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杂交过程中短重复序列介导的线粒体基因组重组特征,同源克隆水稻重组相关基因,揭示了野生稻与栽培稻远源杂交线粒体基因重组与细胞质雄性不育发生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组装完成一年生野生稻(W20)线粒体基因组,该基因组一共存在60对(≥50 bp)正向或反向重复序列,其中7对重复序列大小超过10 kb,鉴定到一个178 bp反向重复序列介导的线粒体重组,使基因组处于多分子状态。.(2)W20与粤泰B(YB)杂交回交子代在4个重复序列介导的线粒体重组中出现重组模式差异,其中两个为正向重复序列(DR) RepeatA(144 bp)和RepeatB(117 bp),两个为反向重复序列(IR) RepeatC(121 bp)和RepeatD(82 bp)。重组模式的变化与重组相关基因OsRECA4和OsRECA7等位变异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3)在W20与YB杂交的F1代,orf79拷贝数急剧降低,处于亚化学计量水平株系。该株系主分子orf79 的拷贝数在突变体中只有W20的千分子一,为低拷贝分子(Sublimons),比W20中orf79其他重组型分子的拷贝数还要低,而另外3个主分子基因拷贝数增加1.5-4.4倍。.(4)同源克隆了5个可能与水稻线粒体基因组重组相关基因,转基因干涉验证表明RecA1、RecA7由于线粒体基因组重组导致育性降低,甚至不育,表现细胞质遗传模式。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时间序列分析与机器学习方法在预测肺结核发病趋势中的应用
线粒体自噬的调控分子在不同病生理 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形成过程中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链接表示及预测方法
栽培稻和野生稻叶绿体、线粒体及核DNA的多态性分析
栽培稻和野生稻基因表达调控位点的全基因组鉴定与比较分析
转基因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超亲分离后代的适合度及其对进化影响
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