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野败型、红莲型和马协型不育系、保持系与F1杂种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并结合遗传学、细胞学技术研究水稻CMS的遗传多样性、恢复基因定位和雄性不育机理,取得了重要进展:(1)阐明野败型、红莲型和马协型3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的遗传关系,利用SSR标记将红莲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定位在水稻10号染色体的长臂上。(2)利用RFLP、AFLP、RAPD和差异显示技术研究了水稻野败型珍汕97A、B红莲粤泰A、B和马协A、B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差异和基因表达差异,Atp6与CoxII基因是引起水稻CMS的重要原因。(3)利用红莲粤泰不育系经大量配组与筛选,选育出红莲型优质高产杂交组合1-9号,为我国优质杂交稻产业化打下良好基础。(4)在国内、外20种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云南紫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胞质的遗传基础与利用
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恢复性的分子遗传基础
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质量及其病理预测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