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动物实验,对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中蛋白和磷脂协同形成了其降低表面张力的活性特性,其中相关蛋白不仅起协同作用,本身还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活性。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出6种磷脂成分:磷脂酰胆碱(PC)11%、磷脂酰肌醇(PI)8%、磷脂酰丝氨酸(PS)16%、磷脂酸(PA)1%、磷脂酰乙醇胺(PE)43%、神经鞘磷脂(SP)21%、与国外报道不同PC不占明显优势,SP、PE、PS含量高于PC,同时证实亲水蛋白中有一种分子量为17.5kD的活性蛋白存在。将主要成份按分析出的比例配伍,其活性与自然表面活性物质无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为人工合成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航空性中耳炎提供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研究及其相关蛋白的基因克隆
马咽鼓管囊(喉囊)的形态学研究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制备和实验治疗
藏药“苏巴”的表面活性成分与抗癌成分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