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靶点RTKs抑制剂可同时阻断肿瘤细胞生长中多个信号转导通路,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成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双芳基脲结构可插入RTKs的疏水"口袋"中,同时发挥对多个肿瘤靶点的抑制作用,对其衍生物的研究可得到新型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继代表药Sorafenib上市后,现有ABT-869等药物进入临床研究。课题组前期已开展对双芳基脲类化合物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已申请专利(200910011417.1)。在此基础上,借鉴文献报道的构效关系,运用生物电子等排及骨架迁移原理,拟进一步设计合成三类双芳基脲类化合物(4-氨基噻吩并嘧啶类、吡啶并嘧啶酮类、氨基咪唑并吡嗪类)共140~160个,测定其VEGFR激酶的抑制活性,进行体外和体内抗肿瘤活性筛选,建立该类化合物的效关系,期望得到2~3个具有开发前景的多靶点RTKs抑制剂进行深入研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书。
本课题以sorafenib为先导物,结合文献报道的双芳基脲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开展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通过引入不同的药效团,如吡啶并嘧啶酮、4-嘧啶哌嗪、嘧啶氨基苯磺酰胺、芳基哌嗪酰肼等结构片段,本课题设计了4类双芳基脲类小分子化合物,现已完成了结构新颖的200余个双芳基脲类化合物的设计及合成工作。此外,本课题借鉴文献报道的构效关系,发现保留sorafenib的吡啶酰胺母核,将脲基Linker片段变为生物电子等排体,也有较好的活性。由此,本课题通过引入罗达宁母核结构,设计并合成吡啶酰胺类化合物150余个,拟开发为多靶点小分子RTKs抑制剂。所合成的化合物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质谱及红外光谱等确证;经查新检索,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全新结构。完成目标化合物的生物学评价:以sorafenib为对照品,采用MTT法,测定了全部目标化合物对HT-29、MA-MD-231、A549等多种肿瘤细胞系的体外抗增殖活性,得到活性达到微摩尔级别的化合物十余个;利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技术,测试了部分化合物对VEGFR、EGFR等酶的抑制活性,评价酶选择特异性,初步明确作用靶点;采用裸鼠肿瘤异体移植模型,优选体外及抑酶活性突出的化合物3个,以灌胃和腹腔注射给药,考察化合物对肿瘤荷瘤裸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得到了抑瘤率达到64%的活性突出的化合物,正开展深入的临床前研究工作。此外,本课题采用计算机分子模拟对接,结合体外活性研究结果,阐明了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一步验证了部分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初步阐明作用机制。.本课题的研究获得了较为突出的学术成绩: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项(专利号:ZL200910011417.7),新申请中国发明专1项(申请号:201210111918.4)及PCT专利1项(申请号:PCT/CN2009/070227),现处于实质审查阶段;共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8篇被SCI收载;另有会议论文1篇;培养博士生2人,硕士生1人。基于该课题的相关研究内容,新申请课题2项,包括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课题1项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课题1项。课题负责人于2013年获得第16届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滚动直线导轨副静刚度试验装置设计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芳基脲偶联喹唑啉类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新型基于多靶点的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抑制剂的设计、组合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
IDO1/TDO双靶点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成药性研究
CDK2/Aurora A 多靶点抗肿瘤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