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注射剂主要成分为葛根素,由中药葛根提取所得。临床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肯定,但其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的血管内溶血)令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担忧,不敢放心使用,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溶血发生的具体原因和机制不完全清楚,所以不能像青霉素一样,尽管人们知道它有不良反应,但由于其原因和机制清楚,所以并未影响其临床广泛使用。为此,有必要对葛根素注射剂发生溶血反应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全面研究,以保证临床安全用药。.围绕葛根素注射剂溶血发生原因和机制,人们分别从临床和动物实验开展研究,但结果不一致,所以其确切原因和机制仍然是个谜。究其原因可能与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关。本课题将以葛根素注射剂溶血反应发生的临床背景资料为依据,结合制剂特点,建立合适、正确的溶血评价方法。采用不同种属动物相结合;体内和体外相结合;整体和细胞相结合;正常动物和病理动物相结合等综合方法全面评价其溶血发生原因和机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本课题在建立适宜的体内外溶血评价方法基础上,对葛根素注射剂致溶血反应原因与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临床资料研究结果表明,葛根素注射剂溶血反应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⑴用药时间:一半以上的患者溶血反应发生在第一疗程,并且集中在用药后的第7、第8天。⑵剂量和浓度:葛根素注射剂的剂量范围在100~750mg,浓度范围在0.8~3mg/ml均有溶血反应的发生。⑶制剂辅料:葛根素注射液以50%丙二醇为辅料,丙二醇可能会加大溶血反应的发生。⑷输液种类: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血反应的发生多于5%葡萄糖注射液。⑸联合用药:多例患者都存在合并用药的现象,联合用药种类包括中药和化药制剂。.二、非药源性溶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⑴在临床使用浓度范围内,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与辅料丙二醇的关系不大,但高浓度的丙二醇也有引起溶血的危险。⑵葛根素注射液配伍0.9%氯化钠注射液的溶血率大于配伍5%葡萄糖注射液,原因是由于输液不同的pH对葛根素的含量和微粒数量影响较大。⑶葛根素注射液联用丹参粉针及头孢呋辛钠均能使家兔体外溶血反应加重。提示,应尽量避免pH值相差较大的中西药注射剂的联合用药,以减少溶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三、药源性溶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⑴葛根素注射液在低浓度范围内可以显著抵抗自由基引起的红细胞氧化性溶血,减轻红细胞的氧化性损伤,当葛根素注射液超过一定浓度,即在高浓度范围内,葛根素注射液对抗自由基引起的氧化性损伤的能力逐渐减弱,甚至在较高浓度时,能产生致红细胞的氧化性溶血作用。⑵连续给予不同剂量的葛根素注射液,动物体内溶血率升高、补体激活、抗体量增多,证实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的机制属于免疫性溶血机制中的免疫复合物机制。⑶葛根素注射液体外作用于正常及糖尿病家兔红细胞可诱导溶血,其中20周糖尿病家兔体外溶血率高于正常及2周糖尿病家兔红细胞溶血率。正常及糖尿病家兔体外溶血率与红细胞渗透脆性变化有一定相关性。葛根素注射液体外可引起正常及糖尿病家兔红细胞膜胆固醇及唾液酸含量下降,部分膜蛋白量降低,可能为葛根素诱导体外溶血的原因之一。.综上,葛根素注射剂发生溶血的原因和机制复杂多样。提示生产企业应严把质量关,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适应症、用法用量、用药疗程,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密切关注用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可靠。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皂苷类中药注射剂溶血和I型过敏不良反应的预警控制方法研究
适合评价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研究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随机森林信号模型建立及免疫毒理学评价方法研究
葛根素的结构改造及其抗溶血作用的构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