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线粒体膜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在正常的细胞色素C电子传递途径之外还存在着一条对氰化物不敏感的抗氰交替电子传递途径,但是其在非产热植物中运行的调节机制和生理学意义一直是一个谜团。实验中我们发现植物被病原菌侵染后,其抗氰交替电子传递途径的末端氧化酶被迅速诱导出来,植物线粒体膜上的电子传递途径出现分支,一部分电子由细胞色素途径转入对氰化物不敏感的抗氰交替途径,导致高强度的抗氰呼吸出现。运用质谱和其它现代技术,从深层次上探讨这种发生在植物线粒体膜上的独特现象究竟有什么病理学意义?其发生、发展的调控机制是什么?将是本项目的研究重点。相信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线粒体膜上电子传递的复杂机制,解开植物体内抗氰交替途径运行的诸多谜团,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病原菌侵染植物的机理,丰富植物病理学的理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新疆软紫草提取物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抗小鼠原位肝癌的作用
人β防御素3体内抑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内植物生物膜感染的机制研究
线粒体自噬的调控分子在不同病生理 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粉末冶金铝合金烧结致密化过程
交替氧化酶诱导植物抗病毒侵染的机理研究
光下小麦抗氰交替途径作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协同节点的分子机制
活性氧(H2O2)对胡杨叶虫害时抗氰交替途径的调节研究
植物双链RNA病毒侵染的分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