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一方面导致活性氧(H2O2)的大量释放,另一方面导致茉莉酯酸(JA)信号途径对水杨酸(SA)信号途径的干扰。SA是植物抗氰交替途径的关键诱导因子。但是,在部分虫害植物中却发现抗氰途径令人惊奇地启动。因此,可以假设除SA途径外,抗氰交替途径可能还存在另外的启动路线,而这路线的关键诱导因子就是通过H2O2来调节的。本项目拟分别建立胡杨叶-虫害和胡杨叶-H2O2实验体系,验证H2O2信号是启动抗氰交替途径另外一条路线的关键诱导因子。本项目将主要通过DAB组织定位确定H2O2的释放位点,JA和SA途径的阻断来验证H2O2对胡杨抗氰交替途径的诱导;特别要验证H2O2在虫害时,诱导线粒体交替氧化酶编码基因(AOX)的表达式样。通过上述实验证实H2O2对抗氰交替途径的诱导方式、过程和机制。该项目的完成将进一步阐明和完善H2O2的作用机理和生物学功能,重新认识植物抗氰交替途径的启动方式。
本项目首先建立了胡杨叶-虫害(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以及胡杨和灰杨与栅锈病(Melampsora pruinosae)两个互作体系。分别检测了虫害处理和H2O2处理过程中,胡杨叶片抗氰交替呼吸途径的启动及运行,叶片活性氧信号(H2O2)的含量,以及交替氧化酶(AOX2)和抗氧化物酶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胡杨与虫害互作过程中,引起了胡杨叶片抗氧化反应,而H2O2可能是启动胡杨叶片抗氰交替途径的关键诱导因子,胡杨圆形叶比披针形叶能经受更严重的虫害胁迫;进而比较了胡杨及其近源种-灰杨AOX基因家族不同成员在栅锈病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抗氰交替途径的启动及运行。结果表明:胡杨在受到栅锈病侵染中,呈现寄主性亲和反应,比灰杨更容易受到栅锈病菌的侵染,主要是因为其AOX2基因在长期进化中,其功能受到了松弛选择。而灰杨AOX2基因则受到了显著的较强的自然选择,其对栅锈病菌侵染的耐性是一种适应性进化过程。以上结果对于阐明植物抗氰呼吸途径启动及运行的生物学意义,以及AOX基因家族在近缘物种分化中的作用及进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胡杨单株蓄积量与生物量关系模型研究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SERS纳米探针对电刺激过程中细胞内产生活性氧的检测
基于纳米铝颗粒改性合成稳定的JP-10基纳米流体燃料
Image super-resolution based on sparse coding with multi-class dictionaries
水分变化对胡杨异形叶性时空变化的调节机制
病原菌侵染诱导植物线粒体膜出现抗氰交替电子传递途径的分子基础
光下小麦抗氰交替途径作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协同节点的分子机制
濒危植物胡杨、灰叶胡杨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