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性能"是指一个地区对城市系统产生环境负荷的同时提供的空间效率和环境品质。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它强调一个地区对整个城市系统的外部环境影响,客观地反映了局部地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贡献和压力。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制度面临转型,单纯依靠土地用途和开发强度对城市活动进行管制的规划模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而以环境性能为导向的空间管治,即以环境性能为目标,对地区的空间组织和行为模式实施引导和调控的方式,是一个可行的突破口。本项目将(1)构建以一般城市建成地区为对象的环境性能评价体系,提出合理的评价内容和体系、评价尺度和评价方法;(2)定量分析地区空间组织和行为模式对环境性能的影响,并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对空间管制内容和方法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3)通过旧城密集居住区、住工商混合地区、城市周边蔓延地区等典型地区的实证分析,揭示上述空间管治模式的可行性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作用。
城市空间结构失调是城市过度蔓延、交通拥堵、个性特色丧失、脆弱性增加、社会极化、环境恶化等城市病难以根治的深层原因。当前,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减少环境代价和社会冲突的前提下进行空间的改造。针对现有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模式刚性太强难以适应一般城市建成区空间结构调整需求的瓶颈问题,本项目提出了以“环境性能”(EE)为导向的空间管治思路,通过城市空间效率、环境品质和环境负荷几个方面的评价,以及由收益与成本之比构成的结构化指标对一个地区对城市发展的外部性贡献和负面影响进行综合评估。所谓“环境性能”,是指一个地区在产生环境负荷的同时为周边地区提供的效益。城市环境性能评价的体系与方法与城市内部建成区的类型、评估的空间尺度密切相关,因此,构建适合于各类城市地区的环境性能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以及确定合理的评估空间范围成为本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基于城市地理学、生态学、社会行为学和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及国内外实践经验的研究,针对城市环境性能的内涵、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尺度、数据的可获取性、评价指标的通用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城市环境性能评价的理论体系及空间管治和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北京、天津和唐山典型城市地区的调研和分析,对城市居住区、商业区及产业集中三类典型地区的环境性能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揭示了以“环境性能”为导向的空间管治模式的可行性和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效果。主要成果和科学意义体现在:(1)确立了针对一般城区的城市环境性能的概念和理论模型。本项目所提出的城市环境性能的概念强调面向一般城市地区,关注评价结果在空间管治政策中的应用,客观地反映了局部地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贡献和压力。(2)在城市环境性能的评价对象和评价尺度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针对居住区、商业区、产业集中区的类型、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就评价对象和评价尺度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进行了创新。(3)完善了城市环境性能评估和空间管治的逻辑框架和各主要类型城市功能区的评价体系。居住区从环境品质与环境负荷两项考虑。商业区的环境性能评估涉及环境品质、社会服务量、环境负荷三个维度。城市产业集中区包含经济贡献、环境冲突及环境风险三个维度。(4)通过多元多尺度空间数据的整合利用,实现城市内部空间的高精度分析。最后针对三种空间结构类型的环境性能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空间管治对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基于居住环境评价的城市空间优化方法研究
基于居民生活质量与能耗估算的城市空间结构评价及优化研究
中国非正规城市化:动力、空间与管治
基于城市形态的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优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