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和发展的核心是生产率的提高,效率是生产率提高的源泉。自法雷尔1957年提出多投入生产单元的经济效率的测量方法以来,效率和生产率研究已成为经济学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其分析方法取得了诸多新进展,参数与非参数方法各具特色。高等教育具有典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特征,因此,研究者逐渐将效率和生产率分析方法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以期通过科学研究,能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从对数量的追求转变到对质量的追求,这不仅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更要求高校提高生产率,确保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本研究拟建构一套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生产特征的指标体系,使用1998年-2009年的长期面板数据,利用效率和生产率分析的新方法,对我国高校生产率及其动态变化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为政府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高校管理者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机制,提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生产率提供决策参考。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注重内涵提升的新阶段,政府实施“985”和“211”工程等重大项目,推动高校改善整体办学条件,促使高校学科建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财政投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高校的生产效率进行全面和动态评估,探索高校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整体产出是否达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1)构建高校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通过对效率和生产率研究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考虑到我国高校的学科布局特色,分别构建了理工农医和人文社科两大类学科投入产出指标体系。.(2)评估2006-2010年间“211”高校科研生产效率及其动态变化。科研生产效率的评估结果发现,理工农医学科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而人文社会学科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规模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利用Malmquist指数进行动态评估的结果发现,理工农医学科的全要素生产率稳定增长,技术进步起到主导作用,但技术效率提升成为短板,规模效率尤为不佳;人文社会学科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段性的增长特征,其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而纯技术效率成为制约因素。.(3)评估2006-2010年间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生产效率,探索影响其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采用DEA方法对生产效率的评估结果发现,“985”高校投入、产出都高于非“985”高校,但非“985”高校生产效率优于“985”高校;东部地区大部分投入、产出水平都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中部地区高校生产效率优于东西部地区。利用DEA-Tobit模型的结果发现,所在省份的人均GDP、高校声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和师生比对生产效率有显著负向效应,女教师比例、博士学位教师比例有显著正向效应,留学生比例无显著影响。.(4)评估2006-2010年间教育部直属高校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发现:直属高校整体处于规模经济但范围不经济的阶段;“985”高校与非“985”高校相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程度都要优于后者;东部高校与中西部高校相比,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程度也都要优于后者。.以上研究结论为高校和相关部门回复对公共财政资金的问责提供依据,为政府制定和改进科研资源配置政策提供参考,为各类高校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率指明方向。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坚果破壳取仁与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服务业生产率理论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社会选择和效率理论研究
排序论在成组加工和分批生产中的发展和应用
基于均匀设计的试验安排和数据分析及其在企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