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拟以鱼腥草、大黄为模型中药,从遗传学的角度探讨中药材的质量稳定性问题,试图在GAP控制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最小投料量"进一步控制中药材质量稳定性。课题首先从宏观上(指纹图谱)与微观上(DNA分子水平)两个层面揭示中药材的遗传基因也具有多态性;再根据具有基因多态性的中药群体在一定条件下遵循Hardy-Weinberg平衡,将之与中药指纹图谱关联,结合遗传统计学、统计学,运用信息熵原理,建立控制中药质量稳定性的"一次投料量"的数学模型;最后运用该数学模型展开对这两味模型中药的大量实验研究,得出"最小投料量"能否能科学、准确地进一步控制中药材质量稳定性的科学内涵。最终为中药质量稳定性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在中成药生产企业按新药批文进行大规模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批间浸膏得率不稳定,浸膏量波动较大的问题,这给成型工艺带来较大的困难,最终影响中成药的质量。在课题组的研究中发现:在同一GAP产地采集100株鱼腥草,其种属、采集时间、加工处理以及样品前处理方式均完全一致,即在几乎控制了所有外部可控因素的情况下得出这100株鱼腥草的挥发油样品,其总量不一;其气相色谱指纹图谱存在明显的差异,主成分甲基正壬酮的含量也不一致。这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性。本课题以鱼腥草、大黄为模型中药,首先从宏观上(指纹图谱)与微观上(DNA分子水平)两个层面揭示了中药材的遗传基因具有多态性;再根据具有基因多态性的中药群体在一定条件下遵循Hardy-Weinberg平衡,将之与中药指纹图谱关联,结合遗传统计学、统计学,运用信息熵原理,建立了控制中药质量稳定性的“一次投料量”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室小试求算出大黄药材的一次投料量为80.84kg、鱼腥草的一次投料量为118.7kg;这一成果是对“5P”控制模式的进一步补充,是解决大工业生产浸膏得率不稳定的有效方法,是中药材质量稳定性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有效的实验数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肉苁蓉种子质量评价及药材初加工研究
基于余量谐波平衡的两质点动力学系统振动频率与响应分析
中外学术论文与期刊的宏观差距分析及改进建议
顾及功能语义特征的建筑物空间分布模式识别方法
5~7岁住院癌症患儿生活质量自我报告与父母报告的一致性研究
基于最大信息熵原理和蒙特卡罗方法的贝叶斯统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基于最大信息熵模型的中药材品质区划方法研究
多元质量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信息熵原理在复杂电力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