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率先从战略性信息披露视角探索和研究治理溢价的权变特征,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框架,在综合考虑CEO权力和声誉机制影响的情况下,分析CEO、其他高管人员与独立董事之间的博弈对高管人员私有信息战略性披露策略的影响以及战略性信息披露策略对治理溢价的影响渠道和机理;同时,利用中国证券市场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和处理变量内生性、测量误差等问题的基础上,使用GMM等计量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研究,并挑选典型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对前面的理论结论进行检验、完善和修正。.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我们提供关于中国情境下公司治理作用的更为深层次的认知,厘清对公司治理价值的一些偏颇认识,提升投资者理性认知;本研究有利于从信息传递这一新视角为我国公司治理实践者提供创造治理溢价新的思路,为证券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制定监管规则新的启示。
本课题在对海内外已有公司治理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制度改革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模式和路径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转型经济中的中国呈现了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以行政型治理为起点,逐步实现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的转型。.课题组成员在阐述高管权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高管权力研究的一般框架,并结合中国转轨经济的特殊情境,提出了厘清不同种类高管权力的关系、将系统性思维和本地化情境相结合等建议,为高管权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正如我们在项目申请书中所阐述的,本研究的治理溢价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那些治理水平较高的公司,因其决策质量更高,从而能够为投资者带来超常收益。一些学者(如李维安和牛建波,2006;牛建波,2008;王福胜和刘仕煜,2009)发现中国股市存在治理溢价证据。本课题主要从信息角度(投资者角度),探索了机构投资者、信息披露、政治关联等公司治理制度是否能够产生溢价,以及产生溢价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即治理溢价权变特征。治理溢价可能在公司的多个层面上体现出来,本课题主要从企业的投资行为、高管非自愿性变更、自愿性信息披露、避税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考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深化了对公司治理溢价及其权变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举例如下:.首先,当考虑公司的信息成本时,独立董事的治理溢价呈现不同的变化。在独立董事获取信息成本低的公司,增加独立董事比例会提高公司绩效;而在获取信息成本高的公司,增加独立董事比例则会破坏公司绩效。.第二,率先提出和检验了新兴市场中基金在监督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方面所发挥的独特治理作用,基金公司发挥了有效监督大股东的治理作用,并带来了治理溢价。.第三,从微观视角采用综合政府质量指数,关于政府治理质量对企业层面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研究,提供了解释政府推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对改革进程影响的微观证据,也为政府治理的溢价问题提供了新的认知;.第四,企业会主动地利用政治身份实施税收规避行为,不仅有助于理解政企关系对避税行为的影响, 而且丰富了政治关联与企业税收行为曲以及公司治理与税收规避行为关系的研究。.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本项目对公司治理溢价产生的机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还有很多尚未探索的治理溢价相关的问题,我们今后会继续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风筒悬挂位置的数值模拟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溢价度量模型研究
机构投资者的持股行为、治理角色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公司治理、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上市公司归因信息披露特征、经济后果及其披露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