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7nt-489nt乙型肝炎病毒(HBV)剪接变异体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大量存在,其编码的剪接特异性蛋白HBSP与致病性密切相关,但确切机制不明。本研究在已完成HBSP酵母双杂交筛选与初步验证的基础上,首先以免疫共沉淀、细胞双杂交及激光共聚焦等方法再次验证HBSP与三种肝细胞蛋白(即FGG、EPHX1、CTSB)的相互作用,并确定HBSP功能区域;随后研究HBSP对FGG、EPHX1及CTSB相关功能的影响,并以此综合评价HBSP的致病性,其中包括FGG相关的凝血及血小板凝集过程,EPHX1相关的肝脏微粒体酶对化学致癌物的解毒功能,CTSB相关的肝癌细胞株侵袭能力及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的细胞凋亡。本研究将深化对HBV剪接变异体致病机制的认识,为发展更为有效的HBV防治手段提供新思路。
本研究旨在探讨2447nt-489nt乙型肝炎病毒(HBV)剪接变异体编码的剪接特异性蛋白HBSP的致病性。我们首先以GST-pull down、免疫共沉淀、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及激光共聚焦等方法确定HBSP与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TSB)、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microsomal epoxide hydrolase 1, mEH或EPHX1)及纤维蛋白原γ链(fibrinogen gamma chain ,FGG)存在相互作用,并且这种相互作用通过HBSP 蛋白N端47个氨基酸介导。我们随后研究了HBSP与这些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导致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1. HBSP与FGG相互作用可干扰机体的凝血,是肝病患者具有出血倾向的原因之一;2. HBSP通过与CTSB的相互作用促进肝癌细胞株侵袭和迁移,从而增强肝癌细胞株的侵袭能力;3. 证实HBSP在体外能促进肝微粒体中mEH活性,加速苯并比(B[a]P)的代谢率并增加最终的致癌产物BPDE,提示HBSP可增加苯并比的致癌性。本研究证实HBSP具有多方面的重要的致病性,这对于更为全面深入了解HBV的致病性具有积极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异质环境中西尼罗河病毒稳态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
农业用地土壤重金属样本点数据精化方法——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
新疆乌市男男性行为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
慢病毒介导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基因在小鼠卵巢中表达
乙型肝炎病毒剪接蛋白调控肝细胞凋亡的结构基础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COXIII结合导致肝细胞炎症损伤机制的研究
β2-糖蛋白Ⅰ介导乙型肝炎病毒入侵肝细胞的路径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剪接蛋白与TGFβ1I1相互作用在肝硬化、肝癌过程中的致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