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发育性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行为和社会功能等。ADHD患者常表现出对显著无关刺激的注意俘获机制障碍,但是目前尚缺乏ADHD注意俘获的神经功能影像学研究。本项目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合的多模态脑成像技术,通过分析ADHD组和正常对照组在完成视觉搜索和持续性操作任务时的脑电和功能影像变化,分别获得ADHD注意俘获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客观证据。通过调查ADHD感觉区域的滤除机制和额-顶叶主动调控机制的障碍,对注意的腹侧通路和背侧通路进行神经功能定位和联合分析,探讨不同亚型ADHD注意俘获的神经机制。本项目将在前期研究和预实验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明ADHD注意俘获的内容和本质,为临床评估ADHD注意认知缺陷和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主要特征是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涣散、缺乏组织性、多动和冲动行为。本项目组围绕ADHD的注意缺陷这一核心认知缺陷,采用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方法,调查了较大样本的ADHD在完成注意搜索和持续注意等实验范式时的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变化,实验发现ADHD不仅表现出负责执行等高级认知活动脑区的活动下降,还表现出感觉运动皮质和小脑等区域的活动增多,这就从多层面揭示了ADHD注意俘获的神经机制。此外,项目组还采用格兰杰有效连接的方法,调查ADHD背侧注意网络和腹侧注意网络之间的信息传递,发现ADHD组与健康对照相比,双侧中央前回和右侧额下回区域出现有效连接增多,出度网络分析提示这些脑区的过度活动会向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下回、右侧岛叶和壳核等区域输出更多地信息。注意网络的有效连接异常,同样被后扣带回、尾状核、右侧颞顶叶交界区等区域的全脑功能连接异常所印证。结合本项目组关于不同亚型智力结构、注意特征及反馈负波等研究,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ADHD的认知缺陷的神经机制提供新的证据,并为ADHD的临床诊疗和药物干预提供了重要参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多模态脑磁共振研究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脑反应抑制机制研究
哌甲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缓解机制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成人早期不同结局的多模态脑磁共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