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生物已成为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新源泉。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往往具有独特、新颖和复杂的化学结构,为发掘新颖酶学机理和学习天然生物合成机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浅蓝霉素家族抗生素具有独特的二联吡啶环结构,很有潜力被开发成为新型免疫抑制剂。我国自主分离的海洋异壁放线菌Actinoalloteichus sp. WH1-2216-6能生产8种浅蓝霉素类化合物,包括三个新化合物浅蓝霉素F,G和H。本项目拟以浅蓝霉素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以下研究:(1)克隆和鉴定浅蓝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2)采用细菌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对浅蓝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进行体内阻断突变、异源表达或者体外生化功能鉴定等研究,深入解析浅蓝霉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包括二联吡啶环的合成机理,N-P450氧化酶的生化功能,脱氧糖基的生物合成及其与吡啶环的偶联机制等等;(3)研究浅蓝霉素糖基转移酶在糖基多样化浅蓝霉素方面的应用价值。
浅蓝霉素A具有独特的二联吡啶结构,很有潜力被开发成为新型免疫抑制剂。我们从浅蓝霉素生产菌株海洋异壁放线菌Actinoalloteichus cyanogriseus WH1-2216-6中成功克隆到了44.6 kb的浅蓝霉素A生物合成基因簇,在Streptomyces coelicolor YF11中实现了该基因簇的异源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簇包含24个开放阅读框,其中20个可能和浅蓝霉素生物合成相关,包括参与转运调节的基因5个,吡啶环合成基因7个,后修饰基因8个。对浅蓝霉素A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进行了体内敲除和体外酶学研究,共得到10个浅蓝霉素相关的代谢产物,阐明了氨基水解酶crmL,氧化酶crmH,单肌氨酸氧化酶crmD等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发现了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中保护/去保护机制,阐明了二元组分单加氧酶CrmH催化肟基形成的机理。发表论文7篇,含JACS和OL等SCI期刊4篇。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1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浅蓝霉素A生物合成通路中氨基转移酶CrmG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雷帕霉素生物合成基因蔟的异源表达
创新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阐释和异源表达
海洋放线菌来源thiostrepamide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及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