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病因、病原及药敏研究均是当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关于RVVC不同基因型菌株的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和阴道上皮抗假丝酵母菌天然防御机制在RVVC发生中的作用目前均未见报道。本研究以RVVC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VVC患者为对照,在致病假丝酵母菌培养、鉴定的基础上,应用两种基因分型方法和改良微量平板稀释法筛选不同基因型中敏、耐药菌株。以PCR扩增加测序的方法检测不同基因型假丝酵母菌中敏、耐药菌株是否存在靶酶编码基因ERG异常,以RT-PCR检测所筛选菌株药物外排泵表达耐药机制的差异。应用不同患者不同基因型致病假丝酵母菌与阴道上皮细胞体外共孵育的方法研究不同RVVC致病菌株对阴道局部免疫的影响,以及阴道上皮天然防御机制对RVVC致病菌株的抗性,希望在为RVVC的发生提供更多的免疫学理论的同时,为今后有效治疗RVVC提供新的切入点。
背景:约75%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其中5%-8.5%成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RVVC的病因、病原及药敏研究均是当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RVVC患者阴道致病假丝酵母菌耐药机制的研究,以及不同基因型假丝酵母菌耐药菌株是否存在靶酶编码基因ERG异常和药物外排泵表达异常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内容:以两种显色培养基和VITEK2进行致病菌种鉴定,以特异引物聚合酶联反应(INT-PCR)进行基因分型,改良的微量平板稀释法进行8种临床常用抗假丝酵母药物的体外药敏实验,药物外排泵基因表达、靶酶编码基因异常耐药机制研究分别以qPCR和基因测序的方式完成。结果:共收集RVVC致病菌165株,VVC致病菌241株,白假丝酵母菌的氟康唑敏感菌株比例最高(≥96%),非白假丝酵母菌的两性霉素敏感菌株比例最高(≥97%);RVVC患者A基因型菌株的制霉菌素、咪康唑MIC值与B、C基因型菌株存在差异(P<0.0001);RVVC患者A基因型菌株与VVC患者A基因型菌株的氟康唑、两性霉素B、B基因型菌株伊曲康唑的MIC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RVVC患者B基因型菌株制霉菌素、咪康唑MIC值显著低于VVC患者B基因型菌株(P<0.0001)。 VVC组B基因型致病菌株有50%发生了ERG11错义突变,C基因型菌株有40%发生了ERG11错义突变,RVVC组B基因型致病菌株全部发生了ERG11错义突变;RVVC组A基因型菌株发生ERG11突变的几率显著高于VVC组A基因型菌株(P=0.007)。VVC组A、B基因型菌株PDR1表达率为32.09%和18.75%;RVVC组A基因型菌株PDR1表达率为15.97%,显著低于VVC组A基因型菌株(P<0.0001)。结论:不同基因型RVVC、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存在对不同抗假丝酵母菌药物敏感性的差异,RVVC、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的基因型差异可能对ERG基因突变和PDR1多药耐药机制产生影响;除了药物外排泵基因表达异常和ERG基因突变外,RVVC耐药机制的发生可能存在其它相关因素。意义:该研究首次对来自不同患者的不同基因型致病假丝酵母菌耐药菌株进行相关耐药机制的研究,了解了不基因型耐药菌株是否存在耐药机制的差异,为将来更好地处理越来越多的抗真菌药物耐药问题提供新的切入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近平滑假丝酵母胞外多糖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研究
抗白色假丝酵母菌融合蛋白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动物实验研究
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病的分子流行病学及体外药敏研究
抗真菌药物在farnesol或非farnesol条件下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的诱导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