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发生后,冠脉再通后直接面临缺血再灌注损伤问题。由于特殊理化性质,挥发性麻醉药强大心肌保护效应很难用到手术室外。静脉用乳化挥发性麻醉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预处理,已被我们前期工作证实,有效对抗心肌缺血或缺血再灌注损伤。但由于缺血不可预测性,药物预处理的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以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为模型,本项目拟在再灌注早期用乳化挥发性麻醉药进行后处理;特别是待验证的心肌保护剂量中含有亚麻醉,镇静和麻醉剂量,将为冠心病病人在心肌梗死早期缺血再灌注的标准化治疗提供新途径。不仅在麻醉药后处理心肌保护机制中,而且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中,微管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调控机制至今不明。我们首次将微管稳定性变化调控mPTP,改善线粒体代谢,和乳化挥发性麻醉药后处理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机制,并为探讨麻醉药心肌保护作用提供新思路。
挥发性麻醉药具有很强的心肌保护作用,本项目利用乳化挥发性麻醉药的静脉注射特点,将传统挥发性麻醉药强大的心肌保护效应扩展到手术室外,扩大了其临床实用价值。我们证实了乳化挥发性麻醉药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其中,我们重点研究了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乳化异氟醚,通过结扎大鼠心脏左室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明确了乳化异氟醚对抗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剂量,保护效果和最佳的作用时间,以及最佳给药速度和给药时程。同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增高,使心肌内的细胞酶,包括CK,LDH,CK-MB释放入血,并且,受损心肌细胞释放cTnT。我们发现,乳化异氟醚能减轻心肌损伤,降低上述心肌酶学指标。. 我们还发现,乳化异氟醚后处理能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使凋亡相关蛋白Bcl-2增加,Bax和Caspase-3表达降低,Bcl-2/Bax比值增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线粒体的形态发生变化,线粒体肿胀,嵴脊断裂崩解,膜溶解。而用乳化异氟醚治疗的心肌,线粒体聚集和肿胀现象减轻,嵴结构也较清楚。此外,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线粒体膜电位减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色素C释放增加,线粒体内、外膜之间的非特异性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异常开放。而乳化异氟醚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提高线粒体ATP含量,升高心肌线粒体膜电位和降低细胞色素c的含量,并使mPTP开放减少。微管作为细胞骨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调节信号转导、核转录及蛋白质合成的功能。我们发现,再灌注损伤后,微管蛋白稳定性下降,聚合态微管蛋白解离,α,β-微管蛋白含量升高,而乳化异氟醚可以降低微管蛋白的解聚,稳定细胞骨架结构。此外,我们还发现乳化异氟醚具有保护失血性休克后大鼠肝肺的作用,并能提高大鼠失血性休克后的生存率。. 静脉用乳化挥发性麻醉药,不仅可用在外科手术中,同时兼备麻醉和心肌保护的双重作用,极大延伸了传统挥发性麻醉药的适用范围和心肌保护效应,为临床探索可控性好,效果确切,操作方便的心肌保护方法提供新途径和思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坚果破壳取仁与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线粒体自噬的调控分子在不同病生理 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SRHSC 梁主要设计参数损伤敏感度分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调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残余散光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KCNE4激活CaN-NFAT信号通路促进心肌钙通道重构对慢性缺血性心衰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乳化异氟烷后处理对心肺复苏脑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益气逐瘀法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内源性保护机制的影响
联合应用远隔缺血后处理和七氟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